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新闻晚高峰

[记忆中的年味]浙江柳城起龙灯 制作艺人存断档问题

2015-02-17 16:29: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旧照片:柳城畲族镇龙灯

  央广网杭州2月1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之声特别策划,记忆中的年味。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大年三十的前一天,也叫做小除夕。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归乡的思念越来越浓。这过年的味道,在于家人团圆的饭,在于游子思乡的愁,在于走亲访友的情,也在于辞旧迎新、岁月成长的仪式感。而年俗,或许就是这仪式感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吧。

  过年图的就是个年味,但这几年总有人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一些新的过年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一些传统的年俗有的发展变更,有的悄然消失,有的则日渐式微。人无再少年,年难守旧俗。过年了,还记得北京的年画怎么贴,广西的粽子怎么包,秦淮的花灯怎么亮,河北的高跷怎么踩……?从今天起,中国之声将推出系列报道“记忆中的年味”,力求为这些正在变化或褪色的年俗留下一些声音,留住年俗,也是留住乡愁。

  在浙江柳城人记忆中,元宵的夜,就是火红的龙。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从傍晚直到凌晨。

  龙灯艺人王瑞伟:每一条龙都有每一条龙的特色,我们这个地方龙的特色,我在其他地方,电视上没有看到过,非常壮观,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闹元宵,龙到这里了,临近的乡村男女老少都来了,每天都有几万人,也是龙的世界,也是人的世界。

  记忆中,柳城龙灯,是精致的画。十几个扎灯师傅,八天时间以松树制四腿长凳,削腿后交错相连,一个长凳一节,百节为龙身。长凳肩上,用老毛竹劈成的篾条扎成弓形,龙头龙尾则编成圆形作骨架,棉纸糊上去后绘以龙的图案。数百根蜡烛点起,通体火红,煞是好看。

  80岁扎灯艺人江李章:毛竹架搭成骨架,表面那层纸不是普通的白纸,家里养的山羊的油,熬起来,纸在里面泡过,防风防雨,而且羊脂泡过的纸,会增加透明度,再颜料填上去。

  目前,柳城各村会扎龙灯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虽然传承危机并未凸显,但板凳龙制作艺人仍存在断档的问题。

  龙灯艺人王瑞伟:做龙灯的人不多,都是六十几岁的,刚刚来的不行,要学四五年的。

  记忆中,柳城龙灯,是狂野的火。

  王瑞伟:不安分的,这个龙是一点都不安分的。

  正月十六是龙灯会的最后一天,按习俗要拖龙头,把整条龙拖破。

  柳城畲族镇党委书记叶河:我们这边的龙,跟其他地方的龙不一样,其他地方的龙斗士舞起来看看,我们这不仅看,而且要运动,乱扯,要把它扯破,越破越好,所以很野蛮,经常伤人,重伤什么的经常有。

  记忆中,柳城龙灯,是一场集体盛会。

  城区的龙灯一直延续,但是当地畲族的已经消失。畲族唯一曾拥有“滚龙”的堰下村,总共有300多人,已经十多年没起过龙灯了。村长钟根民说,停办因为筹款难,凑人难,安保难。

  钟根民:我自己手上停掉的。舞龙一个是花钱,一是花体力,一个是治安,老百姓都不愿意去搞这个东西了。

  而相对富裕的城区几个村,原来都是每户负责一节龙,出人出力,现在因为本村的年轻人都不愿出面,大部分都是雇外村人来舞。

  钟春伟:现在年轻人都不在家了,小伙子都玩电脑,手机,谁还搞你这个,这个东西又要小伙子,年纪大了又吃不消。

  而舞龙的成本,一直在涨。人工费已经到150一天,算上服装和餐饮一个人3天要五百多元。

  王瑞伟:每年在上升的,现在是十四五万,十几年前一万多就够了,都是大家集资,你一百块两百块,多的几千块。

  现年88岁高龄的复旦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吴瑞武昨天回忆,“幼时每逢元宵佳节,傍晚华灯初上,他就由爷爷抱着坐在沿街门框上看龙灯,直到众多龙灯远去,他还不肯上床睡觉。”留住年俗,也是留住乡愁。

编辑:任芳作者: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