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两个农业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它们分别是“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以及“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技术”。

本次大会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

什么是抗旱适水?如何搭配种植物可以满足旱地农田适应性生产的要求?玉米能够被应用于北方旱地农田的抗旱适水种植当中吗?又需如何选择培育优质的玉米种子?

 

什么是抗旱适水?

北方旱地农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大约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1%。北方旱地农田区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56%,该地区的粮食生产量占我国粮食生产量的57%。近些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北、向西偏移,在我国耕地体系中,北方旱地农田区具有举重若轻的战略地位。

但北方旱地农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农业生产需水量常年超过降水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方越发呈现出干旱暖化的趋势,缺水问题将愈演愈烈。

北方旱地农田的农业生产力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在缺水问题愈发严峻的境况下,旱地农田要具备抗旱适水的能力。

抗旱适水,顾名思义,一是要抗击干旱,二是要适应水分条件。具体来说,“适水”指的是根据当下气候的水分条件来适应性地调整农田种植结构,使农业生产尽量避开极端干旱的状况。农田既要抗旱,更要适水。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由传统的对抗性生产转向适应性生产,是该项技术成果的核心路线。

如何选择作物配置,以调整旱地农田的农业种植结构?

适应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主要指通过多种作物配置来增强旱地农田系统的稳定性和水分生产力,多种作物配置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当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后,若其中的某种农作物遇干旱而死亡,其他品种的农作物有可能不受影响,依旧具有生产能力。

在北方旱地的多种农作物配置上,梅旭荣表示玉米和大豆的搭配效果良好。比起单独种植,玉米和大豆搭配种植后的产量增幅可达12%—20%。除了玉米和大豆搭配种植外,谷子搭配大豆、玉米搭配花生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北方旱地的多种农作物搭配种植的方案。

多种作物配置实际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些许矛盾。现代农业生产强调规模化生产,倾向于大规模种植同种作物以期获得规模效益。但在北方旱地农田区,缺水成为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抗旱和高产,犹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种植者必须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在高产和稳产中选择稳产,通过增加种植物种类以提高农作物抵御干旱的能力。

如何选择培育优质的玉米种子?

相比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更适宜在旱地种植。玉米既可以和大豆相配,也可和花生相配,成为旱地农田进行多种作物配置的优良组合。

同时玉米种植技术简单,在中国分布广泛,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玉米在中国境内的分布面积超过6亿亩,但也正是由于种植区域广泛,玉米常常遭受多种病害。因此需要筛选培育优质的玉米种子,以帮助玉米抵御多种病害,减少产量损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表示,通过培育优质玉米种子,原先严重的玉米纹枯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培育优质种子资源前,首先需要育种家对玉米种子进行筛选,育种家通过初步判断筛选出抗旱或者高产的玉米种子。之后育种家将对种子进行培育,培育完成后还将进行评比试验和区域试验。评定玉米种子是否优质要关注该种子的产量、抗旱性、性状等多方要素。

评定出优质种子后就需要加快种子的培育速度。转基因技术、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以及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用于培育优质玉米种子的三大技术。

粮食安全问题关乎民生大计,此次获奖的两项农业项目将会在未来探索出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进一步推动我国粮食的稳产高产。

监制:白中华

记者:刘鹤佳

编辑:杨扬 潘雨薇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