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连日来,山西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山西多处文物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根据山西各市上报数据,截至目前,山西省共有一千多处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等险情,极少数博物馆纪念馆(古建筑博物馆)也出现小面积漏雨等情况。

在太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开化寺遗址出现漏水、坍塌等险情。其中,晋祠多处古建屋面漏水,奉圣寺大殿西南角挡土墙坍塌;天龙山石窟部分石窟漏水,山体塌方损坏景区部分路面。在平遥,古城城墙发生局部坍塌。

国家文物局紧急部署抢险工作。经初步研判,因灾受影响文物中大部分为一般性损伤。

山西是中国古代露天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分布着众多的古城墙、古寺观、古民居。古建筑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灾后文物修复工作如何进行?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古建筑为何怕下大雨?

山西此轮降雨较为极端,雨量达到10月常年平均降水量的三倍以上,特别是对山西这种文物分布较为广泛的省份而言,这样的降雨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挑战。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任毅敏指出,出现坍塌的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抵御灾害的能力已大大减弱,因此要加强文物的日常养护工作。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装有监测系统,用以监测文物的情况。除机器监测外,文物保护人员会进行日常巡查,为文物建立档案,将监测与巡查记录的数据录入表格,保护员会将这些表格数据反馈给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将通过数据来判断文物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需要保养与修缮。

此外,任毅敏表示,在传统的文物保护规划中,抢修工作被列入文物保护的重点,而预防性保护机制缺失,建立常态化的应急保护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加强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保护的应急机制。设立文物的抢险救灾基金,加强防灾救灾物资的储备。”

极端天气下如何保护、修复文物?

任毅敏介绍,首先需要排除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修缮受损的城墙前,要保护建筑物与修缮工匠的安全,事先排除城墙及周围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后就可以利用传统工艺修复受损的古建筑。专业人员需要编制保护方案,履行报批程序,待各项手续通过后方可真正执行文物的修复工作。

任毅敏强调,文物修复不是创作,而是传承和延续,在修缮古文物时,需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在尽量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延长文物的生命周期。

不过,在此基础上,也要遴选新材料,发展新技术。例如,修复壁画所使用的材料大多为传统材料,不主张做新,但加固材料与防水防霉材料则是以新材料为主。

“修复文物的目的不是生产复制品,而是让文物维持原状并处于健康状态。”任毅敏说。

监制:白中华

记者:鹤佳

编辑:潘雨薇、杨冉、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