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由于疫情影响,此次东京奥运会史无前例地“空场”进行,绝大部分场馆的赛事都不带现场观众进行。

在某些允许观众现场观赛的赛事前,场馆大屏播放了“观众注意事项”,除了“必须戴口罩、请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拥挤和接触”等防疫要求外,还有对观众助威形式的提示,比如“请做手部消毒、为运动员鼓掌助威不建议唱歌或呐喊”。

气氛组的发挥空间受到了限制,氛围不够,缺少了呐喊助威声,这对运动员有何影响?这种影响对不同项目来说有何差别?一声声“加油”真能鼓励运动员吗?现场没有观众,网上的言论影响反而会直达赛场?

 

喊加油是助威还是干扰?

先来说说观众效应。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硕士,中国网球队、中国艺术体操队心理保障人员,国家心理咨询师秦花卉介绍,观众效应是说有他人在场时,运动员的操作成绩发生变化。

有研究显示,有其他人在场时,一个人的活动效率会明显提高。后逐渐有研究发现,在体育运动中,有观众在场较之没有观众在场,运动员的技术和成绩水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降。引起水平上升,使其成绩更好的叫社会促进;产生了干扰,运动成绩下降,叫社会干扰。

再来看主场效应。

在说到体育比赛时,我们经常听到“主场”“东道主”这样的内容。简单来说,比赛在哪里办,对当地的队伍来讲就是主场,对其他参赛者来讲就是客场。

与观众效应相类似地,主场效应带来的影响对主场人员来说可能是积极的,但也可能对其造成更大压力。

秦花卉介绍,有科学家曾分析过35000多场棒球比赛,发现主场比赛时,如果是在体育馆里比,获胜率比露天体育场高7.2%,比在空地的比赛高10.5%。当体育馆里坐满观众、充满欢呼声时,运动员获得更多心理支持,表现得更好。对于主队,现场观众的呐喊,能让他们更有信心,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但凡事过犹不及,主场作战时,运动员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产生心理负担,导致发挥失常。

足、篮、排挺“费”观众?

从观众效应和主场效应来看,总体上,观众的呐喊、加油会对场上选手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究竟是助威还是压力也不一定。

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观众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比如,通常足球、篮球等多人对抗性的项目更“费”观众。

秦花卉解释称,普遍来说,对于射击、射箭等对注意力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加油对于运动员的鼓舞作用没有那么大。相比之下,加油助威在球类运动显得作用更大:“球类运动也有不同,像足、篮、排这类多人对抗项目,观众的鼓舞作用可能就要比对网球大。”

不仅如此,这种影响在运动员个体间也存在差异。

“有的运动员人格比较偏向‘场独立’,不太受场外影响,但是,像‘人来疯’型的运动员,如果他存在不能自己调动自己兴奋水平、唤醒水平,而需要外界观众来调动的情况,则有观众可能对他来讲会有助力作用。”秦花卉说。

不过,像在奥运会这样的赛事上,运动员也很难不被调动出高唤醒。

大赛前心理调节:少就是多

秦花卉表示,对于运动员大赛前的心理调节,一个宗旨——“少,就是多”。她解释称,在大赛前,一些没有影响到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干扰因素,比如,轻微失眠等,建议可以适当忽略。

运动员可以通过身体调节、认知调节、环境调节等,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大家都比较常用的听音乐就是一种环境调节的方式。

身体调节则有表情调节、呼吸调节、活动调节、饮食调节等方式。

有的运动员落后时头会低下去,整个身体呈现往下的状态,垂头丧气,肌肉松弛,秦花卉表示,这类在她看来就不是很好的姿势状态:“如果想要做出一定改变,无论是落后还是领先,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放开,昂首挺胸。因为,情绪状态和整个的肌肉状态、面部表情有很大关系。”

而在网络发达的现在,不止有现场观众的助威或倒彩能够被运动员听到。

秦花卉表示,她不建议运动员在大赛时浏览社交网络,同时,呼吁观众理智观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挥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运动员一定比观众、心理老师都更想赢得比赛。但是,运动成绩是否理想受很多因素影响,希望大家理智观赛。从心理老师的层面来说,非常不建议在大赛的时候去看社交媒体。有时,有人一句无心的话会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监制:郭静

记者:刘飞

编辑: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