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期,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市场上销售的泡泡机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部分产品在增塑剂、包装塑料袋、驱动机构、易燃性能等方面存在问题。

吹泡泡想必是很多人心中美好的童年回忆。小时候,哪怕用肥皂、洗衣粉或者是洗洁精兑点水,都能用吸管吹泡泡。如今,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泡泡机让我们动动手指,就能自动吹出一连串五彩缤纷的泡泡,有的还能发光和播放音乐。

但是,“拉风”的泡泡机却可能存在各种风险。这些不合规的指标到底都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危险?泡泡机背后蕴藏哪些安全隐患?选购和使用泡泡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泡泡液是否安全?

只要往泡泡机里添加一点泡泡水,再轻轻一按,七彩的泡泡就会咕噜咕噜地冒出来。但是,美丽的东西往往都是有毒的,上海市消保委消费指导部顾琦珺表示,此次试验对泡泡水的易燃性能和酸碱度进行检测,发现均存在问题。

检测发现,有6件样品的PH值处于正常范围,在5~7之间;9件样品是在7~8.5之间,略高于正常值;1件样品的PH值达到8.71,属于偏高。参照淋洗类日化用品的相关要求,儿童产品的PH值应在4.0~8.5之间。

顾琦珺表示,当接触的液体酸碱度过高时,容易刺激皮肤,尤其是婴幼儿的皮肤比较敏感,很可能会导致皮炎等问题。不过,泡泡液酸碱度过高虽有造成皮肤问题的风险,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玩耍后及时用清水洗脸洗手还是可以避免的。

另外,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玩具安全》(GB6675-2014)要求,出于安全考虑,除规定情况外,玩具不应含有易燃液体。

但在比较试验中,上海市消保委发现,其中一款样品的泡泡液属于易燃液体,成分中含有可燃的挥发物。只怕泡泡机不会吹泡泡,却会喷火!对此,专家提示,购买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泡泡机背后还蕴藏哪些安全隐患?

除泡泡液,泡泡机的外观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在玩具安全测试中,增塑剂是考察的关键。

顾琦珺介绍,我国规定DBP、BBP、DEHP三种增塑剂的总含量不得超过0.1%。检测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样品都能够符合标准,仅在一件样品的黑色塑料部分发现,其三种增塑剂的总含量超标。

玩具中的增塑剂超标可能会引发激素失调,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就是说,增塑剂超标可能导致“内伤”,那泡泡机各样的外壳会不会造成什么“外伤”呢?

经检测,上海市消保委发现,一些样品的驱动机构存在问题。按照国标玩具安全的标准,玩具的驱动机构应封闭,不得露出锐利的边缘和尖端。否则,容易造成手指割伤、压伤、卡死等问题。

选购和使用泡泡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顾琦珺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泡泡机时,应仔细查看产品说明,注意商品说明书及标识是否齐全,包括生产厂家名称、地址、使用说明等。

在使用前,家长应提前查看泡泡机的塑料包装袋及小零件,避免因过薄的塑料薄膜或易脱落的小零件,覆盖口鼻或意外吞咽而造成窒息。

在使用中,家长应注意产品是否有突出的锐利边缘,或容易卡住手指的运动部件间隙。

在使用后,家长应及时让孩子清洗皮肤,避免造成误食或皮肤问题。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编辑:富赜 潘雨薇 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