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打好种业翻身仗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种子安全的话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就要开展种源“卡脖子”的技术攻关。

  种子,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有多重要?一粒小小的种子,涉及哪些科学技术,存在怎样的技术门槛?

  又一枚“卡脖子”的“芯片”?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它是农业之母,也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种子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堪比芯片在制造业的地位,种子的质量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口味和品质等。除了农作物培育,种子培育也越来越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秀东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种源存在差距:从种子的产量来看,我国某些种子的单产与国外种子相比存在差距;种子培育出的农作物的品质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种业存在明显的短板。同时,还存在某些特殊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相关育种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除了农作物的种子,我国市场上另一种“种业”如白羽肉鸡、奶牛、生猪、肉牛等肉禽类农产品,大部分也都是国外的品种,畜禽种业也存在“卡脖子”的风险。

  粮食不再等同于种子

  我们从地里打下来的粮食、蔬菜、水果,为什么不能成为稳定的种源?其实很多人都尝试过,把从超市买来的水果的种子种到土里,期待能长出一模一样的水果,结果往往不成功,原因是什么?

  举例来说明:某种子公司卖的种子可以保证第一代种植的粮食能够得到抗病性较强的个体。但由于它们的基因表现型是杂合子,不适合留种。根据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如果留种,第二年每亩地中将可能有1/4的个体是不抗病性的个体,这将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所以,对于农民来说,要不停地购买商品种子,才能够保证生长出来的作物(农产品)是稳定的。

  种子如何实现自主?

  要想在农业种子方面取得突破,避免被“卡脖子”,未来的育种技术我们还需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在哪些领域继续探索?

  这几年国家对种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种子资源的保护作为国家工程,世界最大的种子资源库建成为支持我国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种子资源相当于基因库,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我们育出更多更优质品种。王秀东表示,建好种子资源库,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基础。

  此外,还要突出科研院所、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鼓励科研人员做长效性研究。改变原有评价体系,引导更多科研工作者从写论文评职称向鼓励研发原创性成果上转变。同时对育种企业,也要鼓励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导育种人才向企业流动。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编辑:杨扬、毕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