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8月11日开始,很多生活在京津冀地区的朋友都收到了一条有关天气的推送:8月12日,该区域将有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

  面对来势汹汹的暴雨,北京防汛办也向市民发出了减少出行的提醒和倡议各单位弹性上班的通知,不少企事业单位已通知在家办公。

  可8月12日一早,多地却“一片艳阳洒进房间”。万众期待的暴雨却没有如约而至!

  这时,不少人就会吐槽天气预报又在“骗人”。

  但是,为何大家总是会觉得天气预报会“骗人”?天气预报是如何为大家预测和播报天气?

  天气预报也很“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天气预报增加了数值预报模式、算法预报等更多客观方法,有了更加完善的预报系统和观测资料。

  比如自动气象站不仅可以进行温压湿风观测,还可以进行闪电观测以及卫星观测。还有很多遥感自动观测仪器的观测,甚至是分钟级别的,而且是不间断的。

  但是天气预报依然不能够做到毫无偏差。

  天气预报并不是一项完全精准的科学。从观测预报算法上都有一些简化处理,所以必然会有一些误差。

  天气系统也有不同的尺度,比如夏季天气系统和冬季天气系统不一样。夏天的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是一个云层快速发展起来的,局地暴雨通常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发展起来。冬季的冷空气这个过程会持续好几天,可以实现很多天前的预报。大范围的系统容易预报,中小尺度的系统预报难度比较大,不可能做到特别精细。

  大暴雨来是来了 只是来北京的不够暴

  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翟羽在接受《新闻超链接》采访中表示,通常在暴雨预警信号中,我们看到的累积雨量是指预警信号中提到的这段时间内,某一个地方出现降雨的总量,它反映的是一次降雨过程的强弱,也就是这场雨是大雨、中雨还是小雨。小时雨强指整个降雨过程当中,每一个小时里的降雨量,它反映的是雨势的强弱。

  比如说一场20毫米的中雨,如果均匀的下到一天24小时里面,大家感受到了可能就是雨水淅淅沥沥的状态。但如果集中在一个小时里面,那就会非常的猛烈,甚至可以说是倾泻而下的。

  而12日的这场“大暴雨”,相对来说,白天是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也就是内蒙古河套这一带。另外就是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先从南边发展起来,随着暖湿气流加强,在地形和动力的抬升作用下,出现了非常强的对流性降水。降水主要集中河北的中南部,有些南部地区小时雨强达到了80毫米每小时。

  总体来看的话,这场“大暴雨”主要集中在河北的南部,而且爆发性比较强。它随着降水的往北推进,云系有一些分散,有些地方的云团局地性比较强。

  学会看雷达监测图 天气状况随时掌握

  很多的手机APP或者是气象网站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雷达实况监测图。

  比如你想看最近两三小时会不会下雨,只要看三站的雷达图就可以了。

  在看雷达监测图的时候,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雷达回波的颜色,二是雷达回波移动的方向和速度。雷达回波的颜色从蓝绿色到黄色再到红色表示降雨由弱到强。黄色表示将会有对流性降雨出现,短时雨强会比较大;颜色越靠近红色,甚至是玫红色,降雨就越猛烈,而且会出现小时雨强在20毫米以上的短时强降雨,甚至会伴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下一场雨就好像从天上往地上倒一盆水,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也能够预测大概哪些地面会被水打湿,但同时水一定不会均匀的泼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湿的面积大,有些地方落下的水会比较少,也有干脆就没有水到的地方。

  要知道预测地面上每一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是很大的,而且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一直不高,属于世界难题。

  对于这样的难题,给您两个建议:多听有关天气的消息,记得出门带伞。

  对天气预报“宽容”一点,毕竟它也很“努力”!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云听app,搜索《新闻超链接》)

  监制:杨超

  总台央广记者:富赜

  编辑:杨扬 毕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