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可可西里保护报告]把高原的绿色带回家

2017-08-26 08:3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6日消息(记者刘钦 凌晨 白杰戈)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提到可可西里,很多人会想到索南达杰为了保护藏羚羊,与盗猎者的殊死较量。二十多年过去,这片土地上的牧民、巡山队和志愿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创新,守护可可西里的纯净和安宁,而建立国家公园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更让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从这里传播得更远。

  

  青海玉树治多县,英雄广场上伫立着索南达杰的雕像,1994年他在可可西里的反盗猎行动中牺牲。索南达杰出生和工作过的索加乡,小学生也有他们传承英雄精神的方式:“这是杰桑·索南达杰的故乡,所以我们要捡垃圾,垃圾不能扔到水里,对身体不好……”

  在可可西里地区,不管是治多县的索加乡还是曲麻莱县的曲麻河乡,公路沿线都能看到藏族风格装饰的垃圾站。曲麻河乡多秀村还有管护员开车、骑摩托车、骑马巡查,随时清理散落的垃圾。管护员有125个人,组织起来把垃圾捡上,主动送到西大滩,整个多秀村的范围都得管。

  这一天多秀村下了阵雨,在高原上阴雨的天气不像蓝天白云那么明艳好看,但对于牧民们来说更有利于草的生长。管护员说,今年特别好,雨水多一点,草是长得最好的。

  

  治多县祭湖仪式

  在两百多公里外的沱沱河水文站,对水量的变化有更加具体的记录。从1956年建站开始,6300公里长江的水文数据就是以这所海拔4600米的水文站为起点累积而成。前任站长巨帮选清楚地记得这些变化:从2000年以前,多年平均径流量只有9个多亿方,这几年水量有所增大。退牧还草以后含水量有所增加,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

  他说,数据变化背后是环保政策的落实,最大含沙量逐年减少,输沙量也是逐年减少。这说明通过国家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退牧还草让一些牧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可可西里地区。治多县副县长童延林介绍,“这就是我们索加、扎河的生态移民,搬迁下来的住户,这些住房完全是政府在盖。”索加乡的不少牧民搬到了治多县城。

  

  童延林告诉我们,牧区搬来的生态移民让县城的人口从五六千人增加到将近三万人,政府想办法帮他们发展新的生计。“全县有20个村每个村每年投50万,只要你选准好的产业,我就来扶持。牧户+企业+市场联合联动,我们还有一个肉食品加工厂,大概3000万的投资,做成以屠宰加工包装现代化的无菌的产业,我们的有机认证的肉在北京能卖到两百块钱一斤,非常好。”

  不过,保护草原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把所有牧民都搬走,如果没有牲畜的粪便和活动,没有人控制鼠害,也不利于还草。

  童延林介绍,这有一定的比例,有些局部地方发现畜牧退的地方反倒没有还草,有沙化,必须要达到一个草畜的平衡,所以我们会每个局部的区域做不同区域的评估。

  香丁就是留在索加乡的牧民,除了放羊他还有一项任务,每天放牧回来,香丁都会告诉父亲自己看到了哪些野生动物,写在《社区村民野生动物检测巡护表》上。

  用专业表格记录生态变化是最近这几年的做法,然而在牧民心中一笔“环境账”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索加乡的老牧民刀勒才仁还记得50多年前,因为缺少食物,他作为生产队长曾经参加过村镇组织的狩猎队,靠捕猎野驴等动物吃,才让全乡人活下来。后来又有人为了经济利益挖矿,导致草场退化,河流污染……三十多年前,人们开始放下屠刀,停掉铲车,寻求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可可西里和三江源被规划成一个个保护区,盗猎、盗采都被定义成违法行为,有过切肤之痛的牧民成了坚定守卫这片土地的环保参与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生活条件一提高大家都不打野生动物了,人们越幸福,日子越好,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就越来越强,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一强,人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

  

  更多的人要把这份绿色发展的观念从高原带到远方。环保志愿者杨欣正在筹建绿色驿站,让来往的游客搜集垃圾,换取地图、明信片和纪念章。“那些章都是带动物的章,但章不能白盖,每盖一个章交两件垃圾,想给朋友带一张地图要交四件垃圾。通过绿色驿站、垃圾回收,来倡导一种新的旅游模式,让大家沿途做环保,你就是一个高原绿色使者。”

编辑: 倪艳楠
关键词: 可可西里;高原;绿色

[可可西里保护报告]把高原的绿色带回家

提到可可西里,很多人会想到索南达杰为了保护藏羚羊,与盗猎者的殊死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