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司机抄近路撞“伤”上海外白渡桥 盘点他国如何保护历史建筑

2017-04-27 13:1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上海,因河而兴,通江贯海。桥,因此成为这座城市中最具情怀的建筑,其中历史悠久、名声赫赫莫过于“外白渡桥”。从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到一系列以上海为背景的文学影视作品《半生缘》、《上海伦巴》、《苏州河》,再到《情深深雨蒙蒙》、《上海滩》,外白渡桥散发独特的文艺情调,是上海的经典象征。

  两天前,也就是25日清晨五点左右,一辆土方车在上海外白渡桥桥面上发生单车事故,导致外白渡桥钢桁架部分损坏。

  事故发生时,该车由南向北撞击桥右侧钢桁架,强大的冲击力导致车头严重凹陷发动机外露,外白渡桥一根钢桁架被撞变形,一段护栏被撞断,现场满是碎玻璃。涉事车辆所属单位上海勤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逯与勤说,“驾驶员是空车,由南向北行驶。因为它有坡度,驾驶员开上来不知道前面停了个铲车。对驾驶员有干扰,猛打方向造成的。”

  记者从路政部门了解到,外白渡桥限重20吨,且不允许货车通行。那么该公司的土方车又为何会出现在那里呢?逯与勤表示,走外白渡近,去新华医院、去杨浦那里。本来要走河南路,驾驶员晚上图方便。这是驾驶员个人行为,公司也明令禁止不允许他们走的,他们会对驾驶员进行处罚或者开除。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路政局立即召集桥梁结构检测、设计、原桥大修施工单位等赶赴现场,对桥梁结构进行检测,经3D扫描等技术对主桁架以及桥梁下部结构进行的检测,认为外白渡桥北侧桥跨主桁架整体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受力状态。

  上海市路政局副局长李俊说还是可以保障安全,维持交通通行。“公交车也可以。但是毕竟桥受损,原来桥限20吨,现在想把这座桥限载10吨,我们也在和交警协调。”

  正因为外白渡桥是一座全铆接的钢结构桥,撞击会引起局部的结构内重新分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被撞损的一共有四根构件,两根受损比较轻,而一根斜腹杆和一根垂直于桥面的竖杆受损较重,修复起来难度也最高。

  上海市路政局副局长李俊介绍,目前来讲斜撑更换比较简单点,竖杆更换比较麻烦。是要整体更换,还是切割更换?而且涉及到人行道的道板肯定要翻开,路面是不是要打开,还涉及到工作面问题。他们希望不要动到路面,会尽可能减少封交时间,或在晚上,或者在非高峰时间,或一天、两天。大概时间表,目前还没有。因为这个方案比较复杂,牵涉到文物,还需要和文物单位进行沟通。

  记者从上海市文物局了解到,文物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处理,相关修复方案将在其批准后予以实施。与此同时,上海市交通执法总队也会同市运管处对肇事车辆所属企业上海勤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安全制度建立、落实情况开展监管检查。经调查,肇事车辆当时为空车,不涉及超限违法。

  外白渡桥,是上海人的“外婆桥”。她始建于1907年,桥长104米,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因为桥位于外滩公园旁,故称公园桥或外摆渡桥,又因过桥不再付钱,所以也称为外白渡桥。我们希望,在经历妥善的修缮之后,这座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钢铁结构桥,能够继续作为上海市中心的公共设施,承载城市交通的车水马龙。

  今天就来看看其他国家,对于承载历史,仍在发挥功能的公共建筑是如何监管保护?

  英国:制定《英国文物保护法》 定期检查翻修

  远离上海近一万公里之外,有一座国际大都会,同样被河流穿城而过,那就是英国首都伦敦。泰晤士河上,从伦敦塔桥、到威斯敏斯特桥、黑衣修士桥,几座著名的大桥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仍在承担着各自的功能。伦敦的桥梁如何兼顾保护与市政功能?

  《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介绍,英国能够将历史文物保存如此完好,除了在于石质建筑本身就容易保存之外,《英国文物保护法》的制定也非常细致。不仅是建筑,包括建筑周围的花草树木都划归为历史景观的一部分,不能动并且周边所有新建建筑必须和已有的历史建筑相协调。

  众所周知的伦敦塔桥,也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历史建筑,它是一坐吊桥,最初是一座木桥,之后改为石桥,而现在则是拥有6条车道的水泥结构桥,由于还在使用中,英国政府也会定期对伦敦塔桥进行检查和翻修。在2016年10月1日起到12月30日,英国就对大桥进行了35年来首个大规模结构维修,在这期间,行人可以免费乘坐摆渡船,往返泰晤士河两岸,翻修工程不会对塔桥的内展览和景观长廊造成影响。游客依然可以在此期间前往参观。

  伦敦塔桥在1894年开放,是伦敦城内的交通要道,也是英国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数据显示,每天有2.1万车次和超过4万人次通过伦敦塔桥,而为了放行通过的船支,塔桥桥面每年升降达千次之多,而再之前的翻修是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

  德国:有专门维修室进行定期修补 

  除了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别的公共建筑,同样跨越历史,忠实履行着原本的“职责”。譬如在基督教盛行的地区,不少教堂仅仅是建设就耗费了数百年时光,并且至今仍在使用。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被视为其中的一个典范。那么,德国人如何兼顾教堂的使用与修缮?

  《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著名的科隆大教堂,从13世纪开工建造到1880年落成,断断续续用了600多年。而从封顶到今天又1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修缮。为此科隆大教堂旁边有一个专门的维修工作室,不停的对教堂进行修修补补。因为这座宏伟的建筑使用的材料是砂岩,坚固性比较差,非常容易被破坏,特别是建筑上的各种雕像很快就会风化的面目全非,维修工作室的专业人员要不断地对其进行修补、更换。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隆大教堂从来就没有正式完工过,任何时候都会在教堂的不同部委看到施工工作,从来就看不到一个完全没有脚手架,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科隆大教堂。那么作为科隆的地标性建筑或者是科隆人的灵魂,同时也是二战期间因盟军轰炸机作为导航参照物性而幸免一难的为数不多的大型建筑之一,科隆大教堂也是最吸引人的景点。

  俄罗斯:政府出台一系列关于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措施

  说完了宗教建筑,再来看一看艺术的殿堂。从优雅的芭蕾“天鹅”,到苏联时期建立的歌舞剧团,俄罗斯的舞台艺术,是这个国家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在俄罗斯,很多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剧院,至今仍在不时举行公开演出。它们原本的功能和古建筑保护如何协调?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介绍,针对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措施。如1957年开始实行《俄罗斯联邦关于改善保护与维修古建筑的决议》,上世纪末俄罗斯政府具备一定财力后便着手历史文化遗产的清点、抢救、修缮和保护工作。

  俄罗斯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剧院,大部分古建筑迄今为止仍然使用。比如创建于1776年的莫斯科大剧院、建于1783年的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建于1756年的梅利歌剧院。这三座剧院目前都已经维修重建。莫斯科大剧院整整维修了6年,投资了10亿美元, 约合69亿人民币。马林斯基剧院不仅将原先木制框架结构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还在剧院的旁边新建了一个拥有古典风格外立面的多功能现代化剧院。以最为古老的梅利歌剧院为例,维修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剧院的历史价值、建筑构造等方面因素。

编辑: 杨璇铄
关键词: 上海;外白渡桥;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