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全球华语广播网

央广网

上海新规保护有资质市民参与急救 各国救人要资质吗

2016-09-24 13:37: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将从11月1号起正式实施。条例首次规定,具备急救技能的普通市民参与紧急现场救护,将受到法律保护。因此,这个条例也被誉为“好人法”。

  以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为例,我国目前每年有约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居全球之首,存活率仅为1%。一旦发生了心脏骤停,如果身边的人不能及时施救,患者4分钟后的存活率将急剧下降,因此鼓励公众参与第一时间施救,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表示,在自动体外电击器的协助下,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会成倍提高。而这个自动体外电击器,也就是AED开机后,每一个步骤都会有相应的语音或视频提示,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虽然操作简单,但因为会产生放电,所以使用前还是要进行培训。

  提到培训现在上海市红会、市医疗急救中心以及一些正规医疗机构都能提供相应的培训工作。最基础的培训只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如果说再加上一些急危重病的自救互救的内容,一般在一天以内,费用大概是300-500元不等。通过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之后,就能获得相应的急救资格证书了。

  那么按照被称为“好人法”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规定,实施特定急救项目的市民需要通过相关培训,获得一定资质。在其它国家,普通市民“见义勇为”提供急救服务,是不是也需要相关的资质?万一急救过程发生了意外,救人者又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呢?

  我们来看德国。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德国普及急救知识的机制相对完善,不过,面对有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德国人却有充分的选择“不扶”的理由——那就是避免不恰当的急救措施给伤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德国人的急救意识非常得高,特别注重急救知识的普及和相关基础急救技能的学习掌握。比如说在德国考驾照,上的第一堂课不是有关驾驶的理论,而是急救知识。医疗机构经常会举办一些急救知识讲座,人们可以免费过去参加。当然,真正发生意外的时候还是需要专业的救助人员,比如说,在德国,如果有人跌倒,在没有弄清原因的情况下,德国人是不会轻易的把伤者扶起来的,因为轻易挪动伤者很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所以正常的做法是上前询问,并且为伤者采取饱暖和安全警戒等措施,同时迅速拨打112急救电话。一般情况下专业救护人员很快就会赶到现场,专业的救援人员当然需要较长时间的系统专业培训,并且通过考试取得资质才能参与各种急救工作。

  接下来看一看澳大利亚。这里的制度鼓励普通市民接受急救培训,并且有相关的规定,保护持证急救的民众不受医疗纠纷的影响。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对各公司具有急救资质人员的配置提出了要求,持有相关证件甚至还会成为求职者的“加分项”。

  澳大利亚有专门的急救课程,很多行业的在职人员也有相关的急救证书。像是警察、教师、社会工作者、车站工作人员、建筑工人等等都是硬性规定必须要拥有这样的证书。为了保证持证人员的确保持着相关的急救技能,急救证书每三年需要更新一次,心脏复苏证书每两年就需要更新一次。学习或者更新证书是需要参加课程培训的。通常急救课程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天,而心脏复苏课程需要半天的实践课。澳大利亚不鼓励没有急救资质的人对病患进行未经训练的急救。而对于已经获得急救证书的人员来说,紧急情况之下可以对病患施救。根据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如果抢救者拥有急救常识,而且在抢救过程当中,不以金钱回报为目的,没有受到酒精或者药物的影响,那么在急救过程当中,如果过失而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往往是可以免责的。

  对于究竟是应该鼓励普通市民接受培训后参与急救,还是依赖具备更多专业知识的临床医生,不同国家其实也存在着理念上的一些差异。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介绍俄罗斯的情况,他说俄罗斯的医疗急救工作主要由专业医生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将急救环节省下的每一秒钟留给最需要的患者,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由于不专业急救造成的旷日持久的医疗事故诉讼。

  俄罗斯中小学每年会组织急救知识培训,一个工作疾病频发的公司也会做一些医疗知识讲座。但事实上,民众急救常识的培养仅仅只是俄罗斯院前急救体系的补充部分。目前世界上有两大主要院前急救体系,俄罗斯属于奉行将医院带给病人的“欧陆模式”。救护车上的医疗急救人员是具有高级别行医资格资质的医师,而非仅仅只是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即使受经验再丰富的普通市民,如果没有从高等医学院毕业,没有经过临床实习,没有担任过住院医师,是绝对无法拿到急救医生的资格。这和奉行将病人带往医院的英美模式完全不同。英美模式医院的设施可能是世界一流的,但医疗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可能只是经过相关培训的消防人员或警察甚至是普通市民。但俄罗斯的急救系统,更强调时间紧迫性,选派最专业的医生到达现场深度治疗,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率,法律程序还更简单、标准化。

编辑:姜萍

关键词:急救;资质;保护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儿童溺水后如何急救

2、肩顶法:患者面朝下并偏向一侧,扛在救护人员肩上,肩膀顶住患儿腹部,快步奔跑并上下抖动。3、抱腹法:从溺水者背后双手抱住其腰腹部,使患者背部在上,头胸部下垂,摇晃患者,以利倒水 。

2016-08-26 15:54:00

夏季心源性猝死病例增加两成 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缺乏

在日本,每10万人配有AED 393台,美国198台,数量较少的德国也有17台。这些AED广泛分布在机场、车站、大型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的明显位置,随时准备挽救人生命于分秒之间。然而,我国除了首都机场、奥运体育场馆,以及上海部分地铁站有配备之外,其他公共场所几乎难觅此类“神器”的身影。

2016-07-17 09:33:00

急救人员拒抬病人被投诉 120回应人手不够不违规

近日,北京一位81岁的老人出现腿脚僵硬等病症,其家人拨打120请求送医。然而急救人员赶到后,却要求家属找人共同抬病人下楼,病人家属认为急救人员并未尽到应尽的职责。对此,120方面回应说:此举并未违规。

2016-07-13 19:5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