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5月23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2020-05-27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重农固本,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眼下,正是一些地方小麦收割的时节。

  全国人大代表娄勤俭:今年小麦的长势,据专家讲是近6年最好的情况。我们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民为国本,地为粮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在全国新建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河南严守耕地红线,粮食产量连续十余年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宋虎振:我们河南正在全力谋划新一轮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建设规划,进一步推动我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粮食的育种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认为,夯实农业“压舱石”,不仅要提高粮食产量,还要利用地方特色,挖掘大农业的潜在价值。

  冷友斌:产品加工有它的独特性、差异化、竞争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拥抱新科技。大农业下的农产品,包括有机产品、绿色食品,通过过幅增值,实现产的原粮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品牌,品牌变成价值。

  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道,也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有产业才有依托、有产业才有人气、有产业才有希望。

  全国人大代表王少玄:关键是要做优乡村产业,脱贫攻坚以后农业、农村会大有可为。这也让我们下定决心,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生活得更有品味、更加体面、更加美好。

  全国人大代表李希信认为,如何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正在审议中的民法典,能给出答案。

  李希信:特别是这一次取消了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不得流转的规定限制,实际上对下一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种地产出效益、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让农民挑着“金扁担”干活。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认为,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科技的分量越来越重。

  赵皖平:特别是我们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抗逆性、丰产性的品种,还有安全的、让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品种的需求,都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业现代化需要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去实现。全国人大代表马瑞燕在调研中发现,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层的农技人员还比较缺乏。

  马瑞燕:一个县居然不能保证有一名以上专业涉农人才,虽然有的地区有,但也在50岁以上。专业农技人员非常缺乏。

  全国政协委员陈小平认为,让科技人才为农村所用,为农业产业现代化服务,这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陈小平:把科技人员从体制内解放出来,使科研成果跟乡村融合起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开花结果在土地上,这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放活科技人员。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说,作为一名农民代表,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

  杨宝玲:我深刻感到,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必须坚持“干”字当头,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推动农业转型发展。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质量的职业,让广大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里,农业不能缺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农村不能掉队;在共奔小康的道路上,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期待,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