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新闻和报纸摘要

福建赤溪畲族村扶贫创新

2015-02-15 07:00: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福鼎2月15日消息(记者洪波、张子亚)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从福建福鼎市区出发,驱车几十公里进入山区,九鲤溪出现在我们眼前,赤溪村畲族村到了。溪边浓绿的蜜柚林里,村民钟而钊正在忙碌着,他估计两亩蜜柚能收入两万元:15-2-15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钟而钊:红心蜜柚的修剪,施肥,还有除草都完成好了,今年我按估计的话可收五六十担,大概按这个市场价有两万左右吧。

  2012年钟而钊加入村里创办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已发展名优果蔬500多亩、珍贵苗木100多亩,油茶900多亩,新建淡水养殖示范基地100多亩,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福鼎市扶贫办主任滕建军告诉我们,30年前的赤溪村穷得叮当响,一九八四年赤溪村成为全国最早的扶贫对象,,十年“输血”式扶贫收效不大:

    滕建军:我们的扶贫工作主要靠些送一些树苗,羊羔,是一种低端式农工式的扶贫来带动农民增收,十年扶贫,涛声依旧。

  1994年当地政府对赤溪村实施全村搬迁的“造福工程”,畲族村民从大山里破旧的茅草屋搬进了新楼房,时任赤溪村的村主任黄国来说,生活环境改善了,但实现脱贫致富路子还很长,村干部们开始组织村里人外出打工:

    黄国:一家一户宣传了,现在交通方便了,你们要去打工啊,赚点钱啊,第二年第三年那就一年一年比一年增收很多了。

  进入新世纪,赤溪开始立足产业带动扶贫,在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做文章,一方面利用丰富的山林、淡水资源,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依托太姥山、九鲤溪等旅游资源,引进多家旅游公司,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现在赤溪旅游景区一年下来仅门票收入就有1000多万元。全村办起了18家“农家乐”,300多位村民在旅游公司里就业,还有村民将土地出租,或者入股农业合作、旅游开发公司。村里的后生杜赢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筹资创办茶叶加工厂,白天加工白茶,晚上处理网络上的订单:

    杜赢:村里的茶叶我这边都是能够生产加工的,这样也可以增加茶农的一些收入。今年估计能做到150万元左右。

  30年扶贫水滴石穿,如今的赤溪村人均收入是一九八四年的七十多倍,水厂、电站、学校、公园、卫生所一应俱全。富裕起来的村庄眼光更远。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纯华:不符合我们发展要求的企业项目,不管他有多高的收益,我们都不让他进,宁可牺牲一些发展的进度,也要保护这自然的风光,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打基础。

  歌声阵阵,茶园飘香,溪水淙淙。走在赤溪村长安大道上,迎面而来的是越走越宽的小康之路。

  短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加快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很多处在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既是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也充分反映其加速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加快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它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也需要只争朝夕的心气。无论是借鉴成功的经验,还是积极大胆的创新探索,都要做到科学、精准、充满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让群众得到实惠,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编辑:王家乐作者: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