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今年的6月25日是第三十二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从1991年第一个全国土地日到今年,宣传主题中多次提到耕地。耕地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全国土地日多次将耕地问题作为关注焦点。

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耕地,东北黑土地为何肥沃?黑土地退化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退化?黑土地的退化能被阻止吗?

 

黑土地的“黑”竟是腐烂物质?

我国最具特色的耕地当属东北的黑土地。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秀军介绍,我国的黑土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地区,经过上万年的时间积累缓慢形成。东北黑土地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的功劳,也有历史因素的作用。黑土地的形成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这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东北地区在我国的开发历史相对较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黑土地就是拥有黑色或暗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优质土地。李秀军表示,耕地肥沃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耕地丰富的腐殖质,黑土地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指土地的腐殖化过程。土地原有的植被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质,腐殖质也是有机质的一种。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就能够涵养更多的水分和养分,粮食产量也会更高。

黑土地的有机质同样来源于它的原始植被。东北夏季温暖多雨,植被旺盛,地上及地下有机物年积累量大。到了秋冬,植被的茎秆和叶片干枯脱落,保存在地表和地下。严寒下,微生物活动微弱或停止,枯叶等有机质来不及被分解。来年夏季,微生物活动恢复,植物残体被转化为腐殖质。东北的自然气候条件使得土地有机物的积累时间长,腐殖质层更深厚。

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硬、变瘦!

黑土地的退化主要指黑土地质量的下降,耕地质量下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耕地变薄,即耕地中含有黑土的耕作层变薄。第二,耕地变硬。长期耕作后,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同时,物理结构也会变差。此外,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会使耕作层底部形成一个犁底层,犁底层比较坚硬,不仅水和养分很难渗透,植物的根系也很难穿透,因此犁底层以下的养分和水难以被作物利用。第三,耕地变瘦。变瘦是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甚至少于未开垦的原始土壤。

黑土地的退化有其自然因素。一方面,各类侵蚀作用会导致土地退化。耕地具有一定坡度,在高强度降雨的情况下,耕地表面会遭受水土侵蚀。除水土侵蚀外,还有风蚀。东北平原地区冬春季常刮大风,会吹蚀一部分表土层。另一方面,开垦以后,土壤有机质在自然条件下会矿化,矿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矿化有利也有弊。有机质在矿化过程中会释放很多养分,供给作物。但矿化后,有机质减少或老化,土壤有机质的功能会下降。

人为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同样会导致黑土地退化。注重利用而轻视养护的耕作方式会加速耕地退化。耕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耕地出现酸化或板结等情况。

保护与利用,孰轻孰重?

2021年,我国针对黑土地保护工作发布了《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东北各省纷纷制定相应措施,建立了很多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试点,正在逐步形成有关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技术和模式。目前,已经采取秸秆还田等人为归还有机物质的方式阻止土壤退化。此外,国家也鼓励采用大豆和玉米轮作的耕作方式,这一耕作方式也是保护黑土地的有效措施。

农业生产可持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需要从耕作方式上做出改变,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护与利用并重。保护性耕作方式要求土地在产出更多食物的同时保护土地,当中的核心就是进行有机物质的归还。

相对于保护耕地面积,保护耕地质量更加困难。耕地质量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良耕作方式带来的有害影响通常滞后显现,保护措施也需要长期实施才能见效。李秀军希望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像爱护生命一样珍惜每一寸土地。

监制:白中华

记者:富赜 杨扬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编辑:吴海波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