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记者孙鲁晋)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今天(29日)闭幕,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的十个奖项将在闭幕式上揭晓,这些奖项到底花落谁家将成为全球影人瞩目的焦点。本届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共有77个国家和地区的889部影片报名参赛,初审阶段历时半年,最终15部影片入围。

和往届不同的是,今年入围“天坛奖”的影片首次参加了北影节的展映。此外,评选中还邀约媒体参与赏片、讨论,丰富了专业评审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形式。那么,“天坛奖”的评审标准是什么?入围影片为何受到评审青睐?哪些影片引起评审和观众的特别关注?总台央广记者就此专访了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初选评委石文学。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共有15部影片入围,其中国外影片12部,国内影片3部。本届的入围影片各有亮点,既有世界重量级导演的最新作品,也有新锐导演的惊喜之作,且包含多部首映影片。

石文学说,在初审过程中,就有多部作品令他感到震撼与惊喜。“俄罗斯的一部作品《会议》,当时我反复看了两遍,非常欣喜跟急切地推荐它入围,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提供了另一种宏大叙事的视角,它几乎都在一个剧场内完成,而且这个剧场的空间又跟那次的社会事件形成了一种互文,戏剧的假定性跟电影的真实性在这部影片里进行了很多探索。除了它的社会性、思想性之外,还有它的艺术探索。”

思想性,故事是否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艺术探索,美学表达是否有突破……都是评审考量电影的维度。

石文学表示:“总结起来就是艺术性、社会性、思想性,还有一个对所有影片的基本标准,就是它的技术是合格的,包括视听语言的技术,以及一些最基本的电影画面、声音方面的技术。既有技术的基础标准,又衡量艺术的探索,以及关乎社会历史现实思想性的表达。”

来自印度/法国合拍的入围影片《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是导演宾·纳伦的半自传体作品,讲述的是从孩童时期就被电影的魔力吸引,从而逐渐爱上电影的一段迷影之旅。石文学介绍,与本片一样,多部入围影片都是表达人文关怀的佳作。“《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里的小演员男主演,我觉得是一种灵光天赋的表演,导演选得好,演员演得好。入围影片里体现更多的是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品,像澳大利亚的影片《遥遥月岩行》以及阿根廷的影片《韦素山丘的学校》,会关注到一些我们认为的所谓的弱势群体。如果说社会性、思想性、艺术性里再抽象出一个词来,我认为可能是人文精神,而不是纯粹实验艺术的尝试,或者完全创新的、先锋的艺术实验。”

北京国际电影节线下展映活动有近300部中外佳作在京津冀31家影院展映1000多场。和往届不同的是,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入围影片首次参加了展映。

而中国影片,徐帆主演的《关于我妈的一切》已于中秋假期在全国院线上映。另两部中国影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云霄之上》也入围本届“天坛奖”主竞赛单元。石文学说,它们题材、叙事各有特色,表现可圈可点。“很多人被徐帆老师的表演打动,很多人非常直白地评价这部影片太好哭了,但其实还是因为徐帆老师的表演塑造了这个典型的人物,走进了每一个中国观众的心里。还有一部中国影片是李亘导演的《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入围,既有这样的处女作入围,又有比利·奥古斯特这样的电影大师的作品入围,这体现了北影节评判标准的一种回应,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是一个更多关注艺术表达、更多关注人文精神、更多关注作品本身的奖项。”

此外,芬兰影片《此时此爱》、日本影片《生命的停车场》、俄罗斯影片《攻城日记》、瑞士/德国合拍影片《笼中鸟》、法国/科特迪瓦/加拿大/塞内加尔合拍影片《国王之夜》、罗马尼亚影片《不得安息的老妇人》、法国/比利时合拍影片《坠雪少女》也入围主竞赛单元,角逐十大奖项。

石文学说,这些入围影片构成了精彩纷呈、兼收并蓄的视听盛宴,为中国与世界电影的合作与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石文学说:“其实这个电影节在吸引全世界各地影片参与,全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参与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样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一个公开的、包容的、开放的平台,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主题表达、不同的导演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露自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