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前,以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遵照党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指示,分多路向拉萨及西藏全境挺进,由此掀开西藏历史的新篇章。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焕发出勃勃生机,各项事业都实现了整体跨越,创造了雪域高原上亘古未有的奇迹。从7月21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重走天路看变迁》,四路记者分别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走进西藏,重温红色足迹,感受伟大跨越,见证辉煌成就。

央广网拉萨7月23日消息 1950年,为配合十八军主力进军西藏,驻云南十四军抽调部分兵力,从滇西北德钦向察隅方向进发。部队在越过澜沧江激流的时候,人员、物资曾以溜索悬渡。如今,在云南迪庆德钦县佛山乡的溜筒江村,解放军当年渡江时的溜索依然横跨在奔流不息的江面上。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佛山乡溜筒江村 (总台央广记者 贡婉莹 摄)

现在还横跨在澜沧江两岸的渡江溜索 (总台央广记者 贡婉莹 摄)

溜筒江村坐落在澜沧江边,由此北上翻过梅里雪山,就到达西藏地界。这里也是旧时茶马古道的险关要隘和军事重地,有“溜筒锁钥”之称。曾经,当地人们用竹篾拧成绳索,绳子两头捆在两岸的树上,人、货、牲畜溜到江对岸。

捆绑在树桩上的竹篾溜索 (总台央广记者 贡婉莹 摄)

旧时溜索 (总台央广记者 贡婉莹 摄)

澜沧江水浑浊湍急、暗流汹涌,咽喉要道繁忙,溜索过江不仅效率低,而且是以生命为赌注,每年人货财物都遭受巨大损失。这种渡江方式从唐代时便已存在,跨越千年。

75岁藏族老人鲁茸立青(左)示范竹编溜索 (总台央广记者 贡婉莹 摄)

1948年,纳西商人赖耀彩、藏族商人马铸才等,过去在这儿留下斑斑血泪和旅人伤心史的溜筒古渡边,修筑了被人称为“普渡桥”的铁索桥,结束了人们冒险靠溜索渡江的历史。

昔日桥上木板早已被腐蚀吹走,只剩下铁索 (总台央广记者 贡婉莹 摄)

1950年,进军西藏的解放军部队和担负后勤运输的人马就是从普渡桥通过。但这仍然是一座危桥。为了让部队顺利渡江,在守桥部队及粮站民工的协助下,他们仅凭一把老虎钳和几件老式铁匠工具,用一个星期时间就把桥身拉平,保证了人马辎重顺利过江。

上世纪70年代,当地在普渡桥旁边又新建了一座木质钢索结构的新普渡桥,现在保存还很完整。不过,人畜通行还是摇来晃去,车辆无法通行。

新普渡桥 (总台央广记者 贡婉莹 摄)

2016年,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离普渡桥大概800米距离的江边,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大桥飞架两岸。今天,包括货运卡车在内的大小车辆在这座大桥上畅通无阻。

钢筋混凝土现代化大桥 (总台央广记者 贡婉莹 摄)

溜筒江村的澜沧江边,短短1公里的距离内,一条溜索三座桥,四座渡江桥梁并列存在,见证和记录了历史变迁。

(左起)旧时溜索、铁索普渡桥、新普渡桥并存 (总台央广记者 贡婉莹 摄)

如今,村子对面宽敞的滇藏公路直通西藏芒康,昔日的马帮运输也早已被汽车所取代。溜筒江桥已经成为旅游部门重点推出的滇藏探险路线上的重要一站,相信未来,溜筒江村还会有更加喜人的变化和发展。

监制:武俊山

记者:贡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