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6月18日消息(总台记者任梦岩 李健飞)截至目前,北迁亚洲象群已经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停留了10天,而离群公象仍在昆明市晋宁区活动,相距不到20公里。当地农民没有见过大象,更多的是好奇,他们对象群在自家地里造成的损害也很包容。

这群野生象原来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当地居民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大象,他们怎么和大象相处呢?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渡岗乡香烟箐村,几公里外就是著名的野象谷景区,这里野生亚洲象经常出没。香烟箐村和一般的村落不一样,更像是一座古代传统城池。想要进入村子,车辆人员必须通过桥梁和特殊的防象门,村子的四周,是由两米多高的绿色钢管组成的防护栏。当地村民马荣海说,2017年之前,大象经常来村里,有了防护栏,大象就进来过一次。

马荣海告诉记者,之所以村子被设计成这样,是因为附近野象太多。再早几年,大象经常夜里来,觉都睡不安稳。平时,亚洲象来吃庄稼,他们就只能一起高声呼喊、敲脸盆来驱赶大象,一开始还行,后来大象不怕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被吃。

香烟箐村大门(总台记者任梦岩 摄)

除了频繁地吃庄稼,亚洲象也经常在夜里光顾民居。

加装的防护栏围住了香烟箐村,隔开了亚洲象和香烟箐村民的生活空间,有效保护了村民安全。平时如果外出,还会有专门的预警机制,大象一旦接近,先是有大喇叭广播,还会有手机APP推送等多种方式,提醒村民。

香烟箐村支部书记冯广林介绍说:“预警系统是保护区做的,在经常有象出没的路口等地方安了一些摄像头,我们这边有个喇叭跟那些(摄像头)连在一起,只要附近有象出没,预警系统就给你(提醒)。那边拍到,这边就会播报出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象出没,请过往人员注意安全。”

随着保护亚洲象的观念深入人心,当地村民的感受是,几十年前象怕人,如今人怕象,野象活动越来越多。

香烟箐村小组长马明亮:“那个时候是它们(野象)避着人,基本你只能看上一两眼,它就回森林里面去了,根本不像现在这样。”

记者:“现在为什么不怕人了?是因为你们不再驱赶象群了吗?”

冯广林:“不驱赶是一个原因。保护得好了以后,它也不怕人。比如像我们在野象谷这一块做监测,只要看到象,我们让它先过,它肯定也能感觉到人不会伤害它。”

香烟箐村的围栏(总台记者任梦岩 摄)

以前,云南还没有《野生动物肇事公共责任保险》,庄稼被大象吃了,补偿标准也不高。再往后,村民们决定不再种粮食,改种大象不吃的经济作物,甚至直接去旁边的野象谷景区打工。马明亮就在野象谷里的餐厅当厨师,他告诉记者:“ 它(野象)吃农作物一般都是晚上、黄昏来吃,什么时间玉米最好吃?什么时候稻子最好吃?野象会看的。如果看到你刚种上,它进都不进去,就去别处了。等长得差不多了,它又回来了。以前我们一年种下来的农作物,如果是被野象吃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现在干脆不种了,去野象谷上班或者去外面打工,也比在家里种农作物收入要高。”

现在全村23户人中,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去野象谷打工,也有人开起了农家乐。村民不再“主动出击”,而是修建围栏“被动防御”。人与象的进退之变,是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物的思维转变,农民随之改变了生活方式。

冯广林说:“大象以前老是来吃自己的庄稼,肯定心里面会有点不高兴。但是最近这些年,如果没有象,咱们也没有这些就业机会。我们以前种庄稼的时间改成去上班。如果没有大象的话,可能也就没有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