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宜昌4月22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今天(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上午,“2020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珍稀鱼类放流点举行。1万尾不同年龄梯队的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这也是历年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规模最大的一次。

  今天早晨,8辆共载有1万尾子二代中华鲟的车辆从湖北宜昌小溪塔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出发,抵达宜昌市胭脂园珍稀鱼类放流点。放流平台设置了5个暂养池和3个放流装置,放流装置就像三条滑梯。今天共放流2009年子二代中华鲟10尾,2012年子二代中华鲟20尾,2014年子二代中华鲟10尾,2017年子二代中华鲟360尾,2019年子二代中华鲟9600尾。

  当天上午,随着工作人员将放流装置顶端的挡板开启,1万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华鲟像“坐滑梯”一样滑入长江。不远处,有些已入江的中华鲟不时地跃出水面,像是与工作人员告别。预计这批放流的中华鲟将于20多天后抵达入海口,游向大海。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姜伟介绍:“放流后,这批中华鲟将很快到达大海,也就是到自然种群中华鲟生长的地方完成后期的成长。等到繁殖的年龄,它们会陆续从海洋返回长江,然后返回产卵场,也就是到现在的放流点水域来参加繁殖。”

  中华鲟研究所安排1艘声呐监测船,用于对放流中华鲟的跟踪监测。姜伟说:“为了研究中华鲟放流后的洄游规律,我们对这批放流鱼进行标记,对所有30厘米左右的小个体鱼,我们采用可视荧光标记,这主要是用来区分放流的个体与可能存在的野生个体;对60-70厘米左右的个体,我们采用PIT芯片标记;对部分在1米以上的大个体,我们将开展声呐标记,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比较详细的中华鲟的洄游数据,包括最后的入海率等信息。我们还将对所有的放流鱼建立遗传信息档案。”

  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连续实施的第62次中华鲟放流活动,也是自2009年首次开展中华鲟子二代放流以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数量最多的一次。作为长江特有的珍稀古老物种,中华鲟生命周期长,种群资源恢复难度大,生态系统地位重要。保护中华鲟,就是保护长江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姜伟介绍:“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是恢复鱼类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近年来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所以需要对其野生种群进行持续地补充。最近几年来,通过持续监测,我们也能看到,在长江生态保护各项措施强力实施后,放流中华鲟入海率逐年提高。这对中华鲟保护而言是非常好的现象,至少已经有这样一个向好的趋势,可以为中华鲟野生数量的恢复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