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让土地要素充分流动、释放土地活力 经济发展必然实现高质量

2018-03-27 13:45:00来源:央广网

  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简称《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简称《调剂管理办法》),这两份文件或将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

  为什么这么说?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要素,任何国家或者经济体要想发展经济都离不开这三大要素。在我国国内,资本和劳动力早已基本实现了自由流动,资本跨省跨地区流动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劳动力整体的跨省跨地区流动也不是什么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省份向东部沿海省份的劳动力输出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固定化。

  但三大要素中,土地却没有实现充分的流动。基于土地不可移动的天然属性和我国农村特有的国情,我国的土地政策一直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对建设用地采取的控制手段。每年度各地方建设用地面积设置最高限度,不得突破。假如某省当年用地指标1000亩,即全省新增建设用地不得突破1000亩。

  这种行政手段配置的土地资源经常会在现实用地中遭遇尴尬,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沿海东部发达省市用地指标捉襟见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又由于供需不匹配,土地供应紧张助推了房价高企。为了突破用地瓶颈,某些沿海城市不得不大面积地填海造地。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在《大国大城》就指出,这些填海造地的城市不是没有地了,而是明明有地,却没有建设用地指标了,于是填海造地,导致岛屿面积急剧减少,破坏了海洋生态,得不偿失。

  另外一方面,由于平衡发展理念和某些鼓励政策的推动,用地指标向西部大大倾斜,拥有充裕用地指标的西部地区也学东部省份投资工业园、建开发区、搞大型住宅小区,结果由于没有优势产业,劳动力大量外流,无法形成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和消费市场,这些建成的工业园招不来企业,工业园的土地和厂房闲置,大量的小区空置着,造成了事实上的浪费。由于造血功能不足,这些中西部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也无法蹄疾步稳的推进。

  在严格的指标控制体系之下就出现了这样的尴尬:手握大量资金急需用地指标的东部省份和极度缺钱指标又富余的西部省份需求错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土地这个要素的配置过程中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对十九大报告的呼应,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在昨天,靴子落地,调剂机制首次以政策形式加以落实。

  根据《调剂管理办法》规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是指“三区三州”(即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由国家统筹跨省域调剂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李国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以跨省调剂,一方面可以有效的缓解一些地区的用地指标,解决供求矛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贫困地区收入;同时,也可以看出,政府正在通过市场机制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引入政府管理,从而更好的配置资源”。

  的确如此,获得土地的东部省市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提升土地开发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经济必然高质量发展,地区经济整体实力必然提升,从而更有能力反哺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省份通过指标调剂,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有能力投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助力扶贫攻坚。

  三大基本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合理有效配置,其实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必然会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陈俊杰)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