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通运街道水仙园社区发挥居民“微协商”等议事机制,给各楼门安装了无障碍设施。(本报记者 王海燕 摄)

  上月底,通州区通运街道水仙园社区给各楼门安装了无障碍设施。进小区一转,这活儿干得有点儿“不标准”——有的楼门口安了坡道,有的没安;有的坡道安在左边,有的安在右边,有的安在正中间;楼里新安的无障碍扶手,比楼梯扶手还矮了两厘米……

  “不标准就对了。居民的需求是多元的,这活儿怎么干,得综合大家的意见。”通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方宇鹏说。

  给社区安装无障碍设施是政府民生工程,不花居民一分钱。好事儿要办好,单靠政府“一厢情愿”不够,还得发挥党建引领下的居民“微协商”机制,水仙园社区在推动这项民生工程之前,先到各楼门去征求意见。结果,大部分居民都赞成,可也有居民心存疑惑:本来楼梯就窄,再安一排扶手,更没多大空间了,将来要搬大件的东西怎么办?扶手的质量有没有保证?后期谁来维护这些设施?有的楼门年轻人居多,觉得安扶手、坡道没必要,施工噪音还扰民……

  “要把好事儿干好,就不能怕麻烦。”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许坤说,前期,社工拿着民意征集表,一个单元门一个单元门地跑,让各家表达各家的意愿:这个单元的无障碍设施要不要安?如果需要安,安在什么位置最方便?一轮走访下来后,根据大多数居民的意见拿方案,再把方案反馈给各户居民。

  包括无障碍坡道的坡度、扶手的高度,都是在征求居民意见后调整的。比如楼道里新安装的无障碍扶手,比楼梯扶手低两厘米,就是因为很多居民反映,家里老人个子不高,扶手矮一点儿抓着顺手。

  社区9号楼11单元起初只在楼道里安装了无障碍扶手,没有安装无障碍坡道,因为楼门距离小区道路太近,没有足够的安装空间。社工入户回访时,住在2楼的金崇兰、华年生夫妇反映,虽然上下楼有扶手了,但是进出楼门还是不方便。老两口已经80多岁了,横在楼门口的两级台阶,对他们来说就像“拦路虎”。几年前,金崇兰就因为上台阶摔过跟头、住过院。“要安不了坡道,安个扶手也行哪!”两位老人提出建议。

  街道当即找来设计方、施工方修改施工方案。从报审批流程,到最后施工完成,用了不到两周时间,就在单元门口装了扶手。“没想到我们的建议这么快就被采纳了。”两位老人非常开心,“现在敢一个人上下楼了,以前没有老伴儿扶着,根本出不了门。”

  包括水仙园社区在内,通运街道下辖的10个社区均在10月底前完成了无障碍设施改造。通过发挥居民“微协商”等议事机制,促进“微更新”,无障碍设施均安在了居民进出最容易打磕绊的地方。(本报记者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