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备忘录】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科学技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福祉。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实力持续增强。 2016年以来,我省相继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奠定了安徽在全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创新决胜未来。我省将坚定不移地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努力在激烈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代表委员说】

  省人大代表陈学东:

  在“卡脖子”地方下功夫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1月14日,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说。作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学东近年来率领团队瞄准石油化工领域重大装备国产化问题,在“卡脖子”地方下功夫,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技术与国外相比,已实现从跟跑到整体并跑、局部领跑的跨越。

  “从1986年到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我在这里做通用重大装备研究已有33年。”陈学东透露,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能源装备大部分靠引进,自主装备不到10%。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通过自主创新,使得通用机械领域重大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寿命和可靠性均有大幅度提高。

  5年前,陈学东主持完成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个项目就是解决在石油化工、煤化工以及航空航天、深海装置中关键重要压力容器的国产化问题。 ”陈学东表示,从原来不能自主生产到现在完全实现国产化,靠的就是科技创新,创新也是国家赋予他们研究院的首要职责。

  “创新首先要立足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 ”陈学东坦言,关键核心技术指望别人送给你不可能,必须自主研发,不掌握核心技术,迟早会被别人卡脖子。 “但自主创新与改革开放和引进、消化、再吸收并不矛盾。 ”陈学东特别强调,企业要在自主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须格外关注,各项鼓励政策也应该向一线人才倾斜。

  省政协委员郑磊: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我是上世纪90年代读的研究生。当时的科研条件很艰苦,进口仪器、设备很少,很多实验装备都很陈旧。看外文文献得自己去图书馆查。 ”1月14日,省政协委员、合工大科研院院长郑磊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郑磊见证了我省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

  40年来,我省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奠定了我省在全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我省现在已处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中心位置,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取得了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 ”郑磊介绍。

  “我省科技创新一大亮点是新兴学科的不断兴起和持续建设。 ”郑磊说,一些冷门学科,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逐渐成为热门学科,拓展了科技创新的深度与广度。 “食品安全学科就是由冷变热的典型。以前,大家只要能吃上饭、吃饱饭就行。现在,不仅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有营养,还对食品安全特别关注,相关学科也随之发展起来。 ”郑磊坦言。

  目前,我省食品安全学科发展迅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郑磊正致力于食品安全与基础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力求通过食品安全全过程监测,打造从被动防御到主动保护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就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郑磊表示,食品安全检测也亟待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抓在自己手中。(记者 桂运安 殷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