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在一个大棚里所有葡萄藤上都结着一样大小的葡萄串吗?在安徽宿州市萧县王寨镇的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葡萄大棚里,每串葡萄都“体型标准”,每条葡萄藤上,也只结着固定数量的葡萄串。

  看到记者的好奇,公司总经理刘海龙解释道:这是公司根据南京农业大学陶建明教授的建议,采取的特色种植手法,在每棵葡萄藤上取中上部分留下固定数量的葡萄串,每串葡萄也只留穗尖部分,长成之后,每串大概在2斤左右。“这样一来,营养集中,葡萄的品质就上去了。”从基地出来的葡萄专供精品水果超市,每斤可售20到30元。

  “为啥你的葡萄藤上只有这么几串葡萄?”去年3月,种植基地刚建立的时候,村民们十分不解,可后来看到价格上去了,收入提高了,大伙才明白:新技术确实好!

  政府“搭舞台” “能人”来创业

  在去年之前,刘海龙一直在县城里搞贸易代理,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是村里闻名的“能人”。在他的家乡吴河涯村一直有葡萄种植的历史,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镇政府一直想发展村里特色葡萄种植产业,于是辗转找到了刘海龙。

  “萧县有几百年的葡萄种植历史,近年来没有跟上发展步伐,非常可惜。”以前工作的时候,刘海龙经常去外地参观学习,在山东的农场,他看到当地种植业比自己家乡先进太多,深有感触。虽然有想法,但政府找上门的时候,刘海龙还是有些顾虑,“农业风险大、投入大,心里没底。”

  让他没想到的是,镇上一把拿出280万元来投资种植基地的基础建设,这让刘海龙吃下了“定心丸”,于是他找到南京农业大学陶建明教授合作,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在家乡大力发展葡萄特色种植。“用先进技术种植优质作物,我想把咱们村子发展成皖北新农村的亮点。”

  激活“微劳力”实现“微就业”

  【决胜小康看江淮】萧县王寨镇:葡萄修剪“一般大” 全村脱贫“整齐齐”葡萄大棚内景

  村里的贫困户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劳动力不强,也缺乏技术。而葡萄种植的很多基础工作正好适合这样的“微劳力”。王寨镇党委副书记温瑞明告诉记者,在这个基地里,有1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浇水、施肥、修剪、采摘,这些都不怎么费体力,也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温瑞明算了一笔账,每个贫困户在这里工作一天可以收入50元左右,每年可以增收5000多元。家门口的“微就业”,激发了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目前,王寨镇已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已经帮扶了2108人实现就业。

  为了进一步帮助贫困户增收,今年基地还给在此务工的100多户贫困户每户发放50只土鸡苗。“养鸡也算是咱们当地的特色产业,家家户户都会养,养成后,咱们按不低于市场价来收购鸡蛋。”刘海龙向记者解释,经过公司统一包装管理后,每个鸡蛋可以从原来的8毛卖到1块多,将来这也能成为村民们的增收点。“这么做,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到公司化运营的好处,为以后村集体发展其他产业打下基础。”

  深耕家乡土发展新产业

  去年,农丰葡萄特色产业基地除了给村集体的18.5万,公司还盈利50多万元。看到良好的前景,温瑞明表示,镇党委已经计划增加100多万的投入,建立二期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在这务工的村民也都学会了技术。”刘海龙补充道,想在自家种葡萄的村民,基地也在全力帮扶。

  刘海龙还有个“小心思”:在葡萄的包装上,他都统一印上“吴河涯村”。“我想把咱村的品牌形象打出去,把产品进军到一线城市,我们的葡萄品质非常好,完全可以和其他地方一较高下。”

  满怀信心的刘海龙准备在在葡萄种植基地的对面再建一个车厘子种植基地。“全国的车厘子种植基本基本都在烟台和大连,经过农业部门多年的培育,现在车厘子已经可以在萧县地区种植。”

  由于车厘子经济附加值高,也很受市场欢迎,刘海龙计划把车厘子基地打造成集观光和采摘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旅游项目。“脱贫只是开始,到时候,咱的钱袋子就要更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