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红手印的力量可以有多大?40年前,安徽一个普通农村留下的18枚鲜红手印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成为一场惠及亿万农民的改革浪潮,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什么是“小岗村精神”?

  1978年的小岗村的18户人,悄悄地在一张纸上按下了“红手印”。回头看这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纸,其实它是中国弄出了改革开放的“启动仪”。40年过去了,如何看待小岗村精神?笔者觉得,最首要的还是“自我创新”!

  这种“自我创新”,是一种“倒逼式”的。何为“倒逼式”?全村人年年次国家的救济粮过日子,吃不饱饭是最大的生存问题。这种倒逼,是“要命式”的。今天我们的改革创新,倒闭的情况少,我们的创新为什么不多不主动,那是因为“不自觉”,没有当年小岗村这样的“倒逼式”情形。因此,我们的年轻干部,尤其是人才,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紧迫感、时代感、责任感。

  这种“自我创新”,是一种“敢死队式”的。上面已经说了“倒逼式”的创新,其实这也是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具有“敢死队”精神的创新。在今天,我们在某修方面,就应该有奋起直追与世界接轨,同步、同频的“敢死队式”的创新精神。唯有如此,我们国家,民族才能引领世界潮流,永远走在前列。

  这种“自我创新”,是一种“牺牲式”的。小岗村的那张纸上,写着假如被坐牢甚至杀头后的“遗属”。这是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一种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前,我们的年轻干部、人才,在创新上要有这种大格局意识和大格局担当。

  “穷则思变”下的“自我创新”,小岗村的精神,是改革开放一个点上的改革之花。作为今天的年轻干部和人才,要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好这种精神才好!这是对党、国家,民族的一种负责人的态度,一种负责人的创新精神。(滕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