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打造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的聚集平台,推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变革性技术,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之路
合肥市大蜀山西麓,有一座以“X”为造型的楼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象征“探索未知”的建筑,就是中科大先研院所在地。
中科院、安徽省、中科大、合肥市四方共建,彰显了中科大先研院与众不同的华丽“出身”,它是我国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实践基地。
中科大先研院从2012年7月启动建设,到如今正好5年有余。这一合肥乃至安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恰恰是十八大以来安徽探索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
“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既不是大学,也不是孵化器,也不是产业园,而是介于企业、大学和产业园之间的混合体”……中科大先研院刚一出生,被就称作“四不像”单位。
5年来,这一“四不像”单位聚焦重点领域“种大树”,将电子技术、未来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总控中心等多个国家级、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
5年来,这一“四不像”单位对接优质资源“建森林”,先后与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47家,帮助企业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240项,合同金额1.3亿元。
5年来,这一“四不像”单位立足国际平台“聚人才”,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90人,其中高端创新人才37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演变成创新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成为现实力量和第一生产力。
5年来,中科大先研院突破传统大学科研模式,打造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的聚集平台,通过搭建桥梁,直接对接成果、人才、项目、基地、企业,打破原有主体之间的隔阂,带动资源融合,实现优势叠加,推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变革性技术,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之路。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大先研院挂牌运行不久,中科大化学系教授徐铜文就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膜技术与膜材料研发中心。
“现在技术转化没少做,论文也没少写。”徐铜文表示,通过先研院与企业成立研发平台后,论文成果不仅得到了实际应用,反过来也促进了新的科研成果产生。
在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中科大先研院“新型农业光伏系统”项目获得金奖。
在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中科大先研院“一种可穿戴式热点发电安全指示系统”项目斩获金奖。
累计孵化企业19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申请专利138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7项;开发新产品234项,实现销售收入4.42亿元……
5年来,中科大先研院已发展成为安徽最大化释放创新联合体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涌现了农林废弃物生物转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等一批在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应用技术。
“把更多力量投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打通成果转化‘大通道’。 ”省委书记李锦斌说,要优化政府服务助推成果转化,扩大高校院所自主权促进成果转化,发挥市场力量撬动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成果转化投入,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推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努力让“钱变纸”成为“纸变钱”。
不仅仅是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等一个个协同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江淮大地上涌现。
科技创新,冲“世界一流”
“安徽作为科技大省,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到“京沪干线”正式开通、“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一年多来,我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成果不断向“世界一流”迈进。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
“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大视察时指出,中科大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总书记在科大的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 ”中科大党委书记许武说,一年多来,中科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取得了诸多世界瞩目的成绩。
“很有前途、非常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大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年多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取得了“墨子号”上天等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科技进展。 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天地链路,中国与奥地利首次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总书记看望一线科研人员和与学生亲切交谈时,多次强调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走老路难以为继,必须有新的动能来推动发展,这个新的动能主要靠创新。 ”潘建伟说。
不仅仅是中科大,一年多来,我省 “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不断刷新纪录。 2016年,安徽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5292件,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同比增长36.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2.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先后有6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45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奖。
“把产业提升到中高端”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大先研院视察安徽省创新成果展时强调,创新居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要依靠创新,不断增加创新含量,把我国产业提升到中高端。
“我们的石墨烯柔性透明导电膜填补了国内空白,可折叠几十万次,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透光率更好、触摸更灵敏。 ”在中科大先研院“X”楼一层安徽省创新成果展厅,安徽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鹏说,总书记去年视察安徽后,他们加紧产业化进程,三五年后,公司产值有望达到上亿元。
普通的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经过生物糖化等系列技术处理,立即“变身”为可降解的新材料——呋喃聚酯,这是中科大先研院孵化企业——合肥利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成果。 “这种无毒新材料可以代替传统塑料,用于高端医疗等领域,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这项先进技术。 ”中科大先研院副院长陈林告诉记者。
“总书记您好,我是晓曼,我们早就期盼您的到来了。 ”去年,总书记刚刚进入展厅,科大讯飞智能机器人“晓曼”就与总书记打起招呼。如今,作为全球首台全程语音交互的银行服务机器人,“晓曼”已在金融、运营商、展厅等商业领域正式上岗。2016年,科大讯飞实现营业总收入超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78%。今年上半年,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超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增幅连续4年增长,对全部工业增长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59.7%增长到65%;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23.3%。
“坚定信心做‘六有青年’”
“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在中科大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同学们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六有’是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中央在新时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许武说,一年多来,中科大全体师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学校日前已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榜单。
“作为一名国防生,我将练好基本功,争做‘六有青年’,将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回忆起去年在中科大图书馆与总书记见面时的情景,国防生刘畅心情依然激动。她告诉记者,一年多来,她已经顺利通过军事职业基础素质考核,并确定了以后研究方向。今后,她将更加珍惜时光,学好科学知识,努力在新型飞行器领域有所作为。
“去年,我曾跟总书记表态,要把先进的科技传播到西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中科大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博士生吴茂乾与新媒体研究院的同学们致力于新媒体科普和科学教育。一年多来,他们团队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模型,开发出“火花学院”科技教育项目,让科技知识生动有趣易传播,一些作品还入选国家级公开课名录。
大三时就创业的李军配告诉记者,总书记视察中科大后,他参与创立的安徽启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申请国家专利16项,并获得千万级天使轮投资。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重温总书记来校视察的一幕幕场景,既感到总书记关心中科大发展的温暖,更坚定了按照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努力工作、继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心。 ”许武说。(桂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