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朓开始,以诗仙李白流连终老于此为标志,千余年来,诗人与马鞍山的绵绵情意,成就了这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
追寻着祖先留下的动人诗篇,马鞍山在诗歌的浸润中诗意成长。从诗歌到“中国诗歌之城”,以打造李白文化品牌为载体,将“中国李白诗歌节”矢志不渝地办了30余载;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将诗歌创作和吟诵的热情洒满了整座城市,深入到了每一寸城市肌理。
诗歌,俨然成为马鞍山最显著的文化印记。
前世今生:追寻诗仙脚步的信心和勇气
自古以来,马鞍山地区便为东西交通之要冲,南下北上之咽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云集星散,文明之厚重在此沉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200多年前,年轻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心雄万丈,仗剑去国,出三峡,浮江汉,游吴越。当他刚刚踏上马鞍山这片奇丽的山水之境,只轻轻一首《望天门山》,便登上了盛唐诗国的时代舞台。
马鞍山作为诗仙李白的终老之乡、绝笔之地,除李白之外,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曾巩、王安石、李之仪等600多位诗人栖居于这片诗灵之地,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可以说,马鞍山的诗文底蕴极为丰厚,马鞍山也十分珍惜这一历史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重在挖掘内在的诗歌文化。
自1989年起,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决定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节庆期间开展大型文艺演出、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国际友人吟诗会、经贸洽谈、旅游观光、李白研讨、群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1992年,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被国家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五大节庆活动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鉴于多年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的成功经验和良好效果,200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我市举办。
自2006年开始,在中国国际吟诗节的基础上,每年举办马鞍山李白诗歌节。
2013年起,在李白诗歌节期间,马鞍山联合中国诗歌学会,每年举办全国诗歌大赛。2017年我市诗人取得突破,获二等奖1名,优秀奖1名,为历届最好成绩。
鉴于马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市民对诗歌活动的充分认可和热情参与,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中国诗歌之城”现已成为马鞍山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2015年,马鞍山开通了“诗歌之城”微信公众平台,为诗歌爱好者提供诗歌资讯和体验服务,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诗歌文化资讯中心、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让诗歌爱好者尽享“诗歌盛宴”。
2018年,中国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迎来了30岁的“生日”。
回首30年的岁月,马鞍山力求让更多的群众能参与诗歌节、共享诗歌节,充分体现诗歌节的群众性,充分展示马鞍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丰硕成果。
30年的发展,让这座城市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得到不断提升。30年的发展,马鞍山的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得到不断提升。
2020年10月25日,第32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将耀世启幕。
继往开来: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力量
住在诗的城,品读诗的美,怀揣诗的梦。
30余年的诗歌节,让这座城市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诗歌文化在马鞍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诗歌节也提高了市民的素质和修养。广大市民热爱诗歌,积极参与诗歌节,各类诗歌团体层出不穷,活动丰富;大中小学及时开展各类诗歌创作吟诵活动;文化部门连续多年举办“江南之花”系列文化活动;全市所辖三县三区均在诗歌节期间举办了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所有的活动均免费对外开放,惠及城乡群众。市民在以诗歌为主题的群众性艺术节目中,享受高雅艺术,陶冶高尚情操。
资料图
自2001年起,马鞍山便开始组织大规模的青少年古诗文吟诵活动,成立各类群众性诗社百余个,市作协下属的市诗歌学会,既有陈光华、詹正香、等老诗人,又有欧震、李刚、杨键等一批新生代诗人。全市爱好、学习和创作诗歌的不下万人。市民愿意把精力放在学诗、诵诗、写诗上,这些市民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2018年,丹阳镇草根诗人王庭赞的作品《关于影子》组诗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石杨杯”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多年来,虽身处艰难,王庭赞仍不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著有《午夜独白》、《午夜诗魂》、《午夜情结》、《午夜物语》、《纯南抒情诗选》、《午夜微雨》等六部诗歌集合一本杂谈《闲谈集》共8本书。
第31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式文艺演出
“网红”草根诗人陈宗仓,因儿子求学在马鞍山打工。来到马鞍山的第一年,他知道了诗歌节。因为爱好写诗,他在这里很快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诗友。2017年,他在市文化馆的推荐下,作为群众文化的代表参加央视节目录制,在央视的舞台上朗诵自己的诗。
诗歌浸润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热情,学习、吟诵、创作诗歌无疑会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一个民族没有诗歌,就不会生气勃勃;一个城市没有诗歌,就不会有激情和张力。正因为有了诗歌和诗歌文化,也让马鞍山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是祖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的诗篇,代表人类诗性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散发出一种与天地日月同量的大美之光芒。在今天民族文化走向复兴的时代,如何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将李白文化建设推向既弘通广大而又穷究幽微的境地,马鞍山一直在探寻。
巍巍大青山,清清姑溪水。诗仙李白如同种下了一粒种子,从此,雄奇奔放、创新求变的文化基因便深深埋进了这片散发出诗性光芒的沃土,汇聚起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记者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