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有一个合适自己专长的工作,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在新社会里,一个技术人员,应该虚心向工人学习,与工人团结,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惜一切艰苦,努力将工作搞好,同时不断地努力学习政治、学习技术,为建立工业中国尽一点应尽的力量。”1949年10月13日,28岁的吴彧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正在参加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工作人员训练班的他于自传书中这样写道。

吴彧,1921年10月28日生,河北静海县人,出生于天津,是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化工部第三设计院)的建企元老之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于2014年逝世于安徽合肥,享年93岁。

吴彧曾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工业水处理学会理事、全国化工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站长、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经济技术学会理事、安徽省环保学会理事等职务。1990年,吴彧作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奠基人之一,被国家化学工业部授予“化工科技老专家”称号,具有近50年给排水工作经历的他,以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被业内老人称为石油化工行业的“水龙王”,为我国化学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水结缘,阴差阳错竟是牵手一生

吴彧的一生较为坎坷奔波,出生一年后父亲便撒手人寰,家庭陷入贫困。母亲用勤劳的双手抚养几个孩子长大,谨遵父亲遗愿,以“忠恕之道”“光耀门楣”教导膝下子女,所以再怎么艰辛,也从未间断孩子们的学业。作为肩负家族振新重任的独子,吴彧热爱读书、刻苦钻研,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41年,毕业于南开中学和天津第一师范学校的他本想继续学习心理学或是哲学,但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选择了另一所包吃包住包学费的全免费学校——伪建设总署土木工程学校。1944年,主攻“航空港”设计方向的吴彧以优异成绩从道路工程系(都市工程系)毕业。当时,学校对口的伪太原工程局在招聘时只要各专业前三名,吴彧恰在其中,但就业方向却是“给排水”,着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他默默答应了。

不曾想,这样的阴差阳错,竟是与水结缘的一生一世。

蛟龙擘水,四处奔波始终扎根化工

四处奔波,归聚安徽

那几年,吴彧曾对鲁迅、巴金等人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还拜读了不少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和书籍,思想受到了先进文化的洗礼。在太原工作没到一年,因不愿供职于日伪,他辗转回到了天津,为躲避日伪追究,就先到了当时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主办的汇文中学任教数学。1946年起,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吴彧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四处奔波,从天津先后到吉林再到北京,先后就职于久大盐业公司、中国盐业公司、华北化学工业公司、东北化工局设计公司、中央化工设计公司、北京化工设计院。

1958年,他进入当时的安徽省重工业设计院(即后来的安徽省化工厅设计院)工作,四年后,化学工业部因淮南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决定恢复淮南氨厂的建设。1963年,吴彧成为了“淮南氨厂设计组”的一员,并进入刚刚成立的“化学工业部淮南化工设计院”工作,担任项目业务副总负责人。不久后,化工部第三设计院(简称“化三院”)正式成立,吴彧成为了东华元老,此生再未离开。

理论熔炼,实践锤炼

1945年,初入久大盐业公司的吴彧,实习期未满就升任技师,负责大沽盐田工程公用工程、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工作。第一次做项目负责人,本就有些心里没底的吴彧,面对大量的外文专业书籍,只能硬着头皮自学苦读。在理论和实践的交织中,他深刻认识到,青年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形势造就人才,业务能力的培养要靠学校教育和工作实践的融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化学工业在贫穷落后、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基础上进入了高速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吴彧参加了重工业部干部学校,对政治理论和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集中学习培养。

1950年至1958年,吉林化工区在国家“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号召下开启了大建设。吴彧作为其中一员,在松花江畔凌冽的寒风中奉献了宝贵的八年时光。他先后参加了东北化工部貔化厂修复工程、吉林氮肥厂苯胺车间修复工程、锦西石碳酸工程、牦牛河水取水工程等工程。从土建、给排水设计到项目开车,他从设计岗位、专业负责人、项目审定,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期间,吴彧配合苏联援建中国项目的外国专家完成了国内部分的设计工作,他全面学习了苏联的规章制度、工作步骤和工作方法,并着重研究了苏联给排水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书籍。

1952年至1953年,吴彧成为东北工业局主办的“给排水工程第一期培训班”的负责人之一,并在“通风工程第一期培训班”中担任兼职教员,这两个为期六个月的培训为中国化工建设培养了诸多骨干。随后,化工部中央化工设计公司安排吴彧参与组织编写了《给排水工作人员与工作程序方法条例》等制度规范。与此同时,吴彧通过牦牛河水取水工程、松花江水源地工程以及南京砱肥工程、南化给排水工程的锻炼,在给排水设计和行政管理方面得到极大提高。

吴彧(右二)与日本专家开展水处理技术交流 东华科技秦瑞良提供

十余年的刻苦努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诸多成果,为吴彧在给排水业内威望的树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盘安徽,科技引领积功绿色发展

启航淮化,推陈出新

翻开东华科技档案室1963年编号“500-”系列的淮南化肥厂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纸,水洗循环水系统图、排水泵房布置图、冷却塔水道图……淮南化肥厂副总负责人吴彧修改图纸的笔迹和作为审定人的签名跃然蓝图,他是东华水处理技术和治水业务的开山鼻祖。淮南化肥厂一期工程是当时国家用国产化技术自行设计的大型化工厂之一,于1965年投产并一次试车成功,在工程质量和投资控制上得到了省内外化工领域的一致好评。

淮化项目 东华科技提供

作为淮化项目给排水专业设计人之一,中心站第二届主任委员秦瑞良回忆道:“吴老总不仅精通给排水专业,他对总图、道路、土建等样样都懂。初步设计里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他的思考和撰写。他对于淮化项目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安庆石化项目的给排水专业设计人之一,中心站第四届主任委员潘家贵说道:“吴老总的脑袋瓜太厉害了!他的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在项目现场,他拿着一根小小的钢笔,不打草稿,涂涂画画,图纸就能成形。”

职业生涯的最后二十三年,他投身于淮南化肥厂、安庆石化总厂、铜陵硫酸厂以及扬子石化、齐鲁石化污水处理项目设计和建设实践,遨游在工业废水循环水处理、各国水处理设备标定、水质稳定剂、纯氧曝气工艺等科学技术研究的海洋里。同时,他组织化学工业部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以下简称“中心站”,全国化工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前身)落户化三院,创刊《化工给排水设计》(《工业用水与废水》前身)杂志,建立水处理试验研究所,为化三院及东华科技在水处理领域的领先地位呕心沥血。

技术中心,办文办会

1970年起至今,中心站始终活跃在化工工程建设的舞台,承担编制行业国标以及工程设计手册的工作。第一任站长吴彧专注于重大科研成果与进展,为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产品而创立了《化工给排水设计》杂志。1978年,中心站组织编制了“化学工业给排水设计技术发展规划”,为技术发展指明了道路。

秦瑞良回忆起中心站的工作时说道:“吴老总对各国规范都相当熟悉,在他的带领下,中心站对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的不同规格的冷却塔进行了标定,研究其各项规格参数和性能指标。后来,我们组织完成了诸如《化工企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定》等一大批水处理相关的规范和通用图集的编制工作,如水质稳定专题座谈会,水源净化技术交流,废水处理经验交流会等全国范围内的技术交流会。

中心站及主办刊物在化工给排水专业的技术基础工作、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和通用图的编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高了化工给排水工程建设的设计水平,推进了给排水设计技术进步,进一步扩大了化三院在水处理领域的话语权和知名度。

自主试验,科技创新

1975年,经过石油化工部、安徽省石油化工局的批准,化三院设立了给排水试验室,其重点工作是解决石油化工废水回收利用和处理以及给水循环系统中的问题,对大型冷却塔结构和防止设备腐蚀结垢的水质稳定技术、含氰污水处理等进行研究。1979年,化三院进而成立了水处理试验研究所,二十余间,结合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共完成水处理试验研究课题40余项。

吴彧带领水试所在污水处理和水质稳定试验研究方面深入探索,当时的污泥消化处理、消化污泥压滤、消化污泥脱水絮凝剂筛选等试验成果在扬子、齐鲁三十万吨乙烯污水处理设计得以应用。两项工程引进了德国的纯氧爆气技术,采用DCS控制系统,在当时国内工业污水处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相继荣获化工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1985年起,在吴彧的主导下,化三院又承担了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国家和省市限期治理环境污染项目——山西太钢赵庄10万吨/日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这一工程在钢铁行业中属国内自行设计的大型全套污水处理设施,也是化工设计院跨钢铁行业进行的第一个污水处理设计项目。最终,项目提前半年建成,达产达标的同时,每日还可回收复用水4万吨,缓解了生产用水的困难。

作为国内绿色环保及水处理技术实践的先行者,化三院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原则和“用户至上、质量第一”的思想。在吴彧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水试验研究所与工程设计实践联合作战的技术优势,让化三院的绿色发展的步伐扎实稳健。

载沉载浮,以身作则育人春风化雨

《广雅》中记载:“彧,文也。”“彧”字是指有文采、有教养,有趣味高雅、谈吐文雅和茂盛之意。合上厚厚的人生档案,听完几位老者的往昔回忆,吴彧的一生仿佛电影般一幕一幕划过,坎坷波折、载沉载浮、侠肝义胆、充满奇遇,但始终不变的就是他遵从本心,热爱知识和读书。中道衰落的家境,战火纷飞的年代,四处奔波的困苦,科技创新的艰辛,种种过往都不曾阻碍他对于科学文化的追求。

践行终身学习,吴彧以身作则,同时激励着后辈。在秦瑞良和潘家贵的印象中,吴彧顾全大局、英姿飒爽、为人正直、稳如泰山。他俯身在淮化项目的桌子上阅读各国资料,思考国产化技术的形象;他矗立在通往安庆的绿皮火车上,目不转睛地读书看报的形象;他稳坐专家评审会,对各类问题对答如流的形象都历历在目。

吴彧工作勤奋、忠于人民、严于律己,在东北化工区工作期间多次获得“劳模”“优秀工作者”称号,所负责的项目和课题多次获得化工部、能源部的科技进步奖。潘家贵回忆到:“吴彧很关心青年,会连着几年大年初一到刚入职的青年员工家慰问,我们青年人特别感动。受到吴老总的熏陶,我们一批给排水工作者也以他为榜样,将他严谨治学、热情敬业的作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吴彧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化工环保及水处理行业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吴彧的一辈子,勤俭节约、生活简单。吴彧的孙女目前是给排水中心站的一名普通的工作者,她工作那年吴彧已经83岁。她回忆道:“我常常午饭后去跟爷爷聊聊天,虽然受到脑溢血后遗症的影响,但他的思维非常清楚,总不忘叮嘱我要认真踏实、积极进取。他一直关心着他所奉献毕生的水处理事业,每次我们《工业用水与废水》杂志出刊,我都会带一本给他,他也总是认真地从头至尾翻看。再后来,因为眼镜越发昏花,他通过广播倾听这个时代发展的脉搏,听日文、英文,听新华社播报。令我佩服不已!”

吴彧和夫人 吴彧家人提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吴彧如同蛟龙擘水,启航东北、立足安徽、服务全国,如同盘龙潜水,刻苦钻研、创新科技、积功兴业。在东华科技绿色环保发展的道路上,他是航海灯塔,指引后辈们科技兴企、永立潮头,在国内化学工程建设水处理事业的大江大河中,他是冲锋快艇,为巨轮的安稳前行劈波斩浪、高歌向前。这就是石油化工行业的“水龙王”、东华科技环保业务领域及水处理技术奠基人吴彧与水结缘的一生。(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