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1月28日消息(记者 张宣剑)“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棉油、果蔬茶、肉蛋奶等产品生产的基础,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当下和未来,耕地的稀缺性、维护生态循环的重要性、一旦破坏修复治理的艰巨性。安徽省政协委员杨增权提出,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在今年安徽省“两会”上,省长李国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障粮食和耕地安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40万亩。 杨增权我省目前仍然存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其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刻不容缓。

  杨增权建议,应立即行动,全面清理完善政策。省政府应建立省、市、县三级行政首长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责任制。在摸清“非农化”“非粮化”底数的基础上,采取坚决措施,逐步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存量问题,坚决遏制增量。

  他建议建立耕地种粮情况动态监测、评价、监管制度,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利用情况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资格审查、项目审查和分级备案制度,强化租赁农地用途监测管理切实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有关部门要将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到市、县、乡,督促落实到地块。省政府督查部门要整合分散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林长制等方面的考核内容,单设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考核事项,列入对地方目标绩效考核,考核分值要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