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怀远5月11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鲍玉婵)从2009年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刘俭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名学生。他决心以农业和农田为课堂,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十多年过去,38岁的刘俭现任龙亢农场公司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党支部书记,也是安徽农垦水稻专家组成员、安徽省“115”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乡村产业创新团队成员。

刘俭(右)和同事在田间。(央广网发 龙亢农场供图)

培育良种 结下硕果累累

刘俭所扎根的龙亢农场创建于1958年。初期,农场3万亩耕地还只是“芦苇荡、茅草窝,兔子不拉屎,庄家难发棵”的贫瘠土地,农业生产力极为低下。60多年来,几代龙亢农场人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推陈出新,集成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科研成果。

十年如一日,刘俭跟随安徽农科院水稻所多位专家教授学习杂交稻选育,通过杂交、试验、淘汰、筛选,最终获得显著抗旱高产旱稻材料300份、特别优异材料50余份,利用这些材料通过多次杂交回交,南繁北育10余年,选育的“龙科15077”“龙科糯16819”已完成了水(旱)稻生产试验即将通过审定,并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证书,“龙科糯1677”“皖垦旱糯819”也已进入生产试验阶段。

2019年3月,刘俭凭借“一种直播水稻的栽培方法”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经此项发明所提供的栽培方法处理后的直播水稻生育期可被缩短7-13天,每亩增产10.1%。现在,沿淮种粮大户基本采用此项技术,增产显著。

攻关科研难题 让土地提质增效

为了改变农场低效的高粱种植模式,刘俭引进了适合贵州茅台酒厂需要的“红缨子”品种,研究其高产栽培,并制定了全程栽培方案。2021年,高产田每亩售价达到了毛利2500元以上,促进了农场公司坝头荒地的丰产丰收,为农场公司土地增效、职工增收贡献力量。

如今,3万亩耕地升级成了“吨良田”,其中万余亩实现“吨半良田”,小麦平均单产580公斤,秋季水稻平均单产780公斤。据统计,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农场周边60万亩耕地每年节本增效1.2多元。

党的十九大以来,龙亢农场相继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知名农业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了20多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每年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科研项目30多个。

2020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给龙亢农场送来了获奖证书,龙亢农场的“土壤结构形成与稳定的机理及改良技术应用”成果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土壤学会科技奖一等奖。这场由刘俭主持开展、历经15年的水稻配方肥验证试验,使皖北砂姜黑土低产田变高产田,全面提升了龙亢农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及示范带动作用,并将逐步惠及淮北平原6000万亩中低产田。

2021年5月30日,刘俭(右)在龙亢农场公司600亩试验田,和同事一起对小麦新品种进行筛选审定。(央广网发 龙亢农场供图)

服务基层 以科技带动周边农业生产

龙亢农场向周边深入推广应用统一品种布局、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重大农艺措施、统一订单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秸秆还田、土壤深松、冬季漫灌、物联网技术管理,推动了区域农业生产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让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改变了粗放型农业生产现状。

近三年来,刘俭分别在皖北蒙城、怀远等周边市县举办农业培训班20余期,培训3000多人次。水稻小麦防病治虫关键期,刘俭每天接打种植大户、合作社电话不下100起,创建的种植大户群将近300人,每天在工作群里解答农业技术问题上百个。

2019年,刘俭在发现几名种粮大户购买的一批水稻控旺药剂含量不适合水稻使用后,急忙打电话一个个通知劝停。有两个大户没听劝阻,直接导致收获时,一亩田较别人减产300多斤。刘俭的认真负责为其他大户挽回了利益,从此,当地种粮便十分相信科技的力量。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1年的农业岗位历练,让刘俭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龙亢农场农业战线的科研骨干,并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安徽省省属企业第五批“538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安徽省农垦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十佳青年岗位标兵”“十佳工匠”、安徽省“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

“我的父母、祖辈都是农民,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业工作者。农业讲究脚踏实地,来不了半点虚假。我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农场公司农业现代化奉献、前行,用科技的力量使农场土地丰年更高产,灾年更稳产。”刘俭说。

编辑:徐鹏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