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利辛11月29日消息(记者赵家慧)“180万只产蛋鸡是什么概念?利辛县175万口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满产的话,就可以供应利辛县每人每天一个鸡蛋。” 在利辛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鸡产业扶贫项目的养鸡场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养鸡场是当地农业产业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打造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资产收益、直接就业等方式,可带动8727人脱贫,“此外,我们每年可以生产1.8万吨有机肥,供给周边有机农场有机肥需要鸡粪和秸秆按照一定比例发酵之后制成,因此我们每年还能消纳6万亩地的秸秆。
 

  厂里的有机肥全部供应给城北镇绿色果蔬产业园。(央广网发 赵家慧摄)

 

  项目生产的有机肥全部送去了城北镇绿色果蔬产业园。这个总规划占地4.2万亩园区主要种植大棚冬枣、设施草莓、优质果树、食用瓜蒌、设施西甜瓜和时令花卉等,现有农业企业65家,拥有12个注册商标,19个农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带动1200余贫困人口就业脱贫,实现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刘少辉家庭农场的草莓已经成熟。(央广网发 廖宇翔摄)

 

  初冬已是吃草莓的季节。在利辛县城北镇刘少辉家庭农场,37岁的农场主刘少辉喜滋滋地站在自家大棚前,看着已经成熟待销的草莓一批批从棚里运出。

 

  “田里用的都是养鸡场的有机肥料,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很好。”刘少辉告诉记者,看到很多贫困户冬季农闲时没有收入,他萌生了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想法,“草莓的销路好、有市场,经济效益也高。”自2015年起,他先后流转土地200多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7户38亩,干起了特色种植。“贫困户来这里打工,每天收入60元至80元不等。除了种植草莓,他还在农场内种植冬枣、黄桃、车厘子等特色农产品,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净利润200万元。”

 

  农户就业或自主创业离不开当地的政策帮扶。为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精准扶贫策略,利辛县累计投入8900万元用于90个贫困村及16个非贫困村扶贫园区建设。同时,制定出台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对自种自养贫困户采取分类奖补政策,目前已落实贫困户奖补13283户、资金4954万元自2012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果蔬种植以来,城北镇已经过了8年的发展壮大,更是在今年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农户正在采摘瓜蒌。(央广网发 廖宇翔摄)

 

  刘少辉家庭农场边不远,就是利辛县恒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片瓜蒌田,沉甸甸的瓜蒌已经进入采摘季。

 

  “在这里做工一天可收入50元,比以前种地强。”见到翟韩氏时,她正在田里务工,今年已66岁的她看上去充满精气神。告诉记者,自己去年已经脱贫,家里8亩地以每亩800元的费用全部流转给产业园加上务工工资,年收入有两万多元。

 

  孙艳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我们都是订单农业。瓜蒌一摘下来,经过晾晒等处理,就被外地客商收走了。”她告诉记者,草莓和瓜蒌是合作社的主导产业,直接带动150人就业,通过土地流转带动200户农民增收。“养鸡场解决了有机肥料的问题,我们合作社目前有5个绿色食品认证。”从无到有,孙艳干劲十足,“明年我们合作社将在继续扩大瓜蒌种植面积1000。我还计划一个加工车间,做自己的品牌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利辛县城北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通过一二三产联动互促形成以蛋鸡养殖、冬枣种植为主的主导产业,精品蔬菜、高效苗木花卉为辅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26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8000元,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香菇是天逸家庭农场的主打产品。(央广网发 利辛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巩店镇天逸家庭农场的主导产业是菌菇种植在政府的支持下,负责人李闯带动了周围100多家农户种植菌菇,“我们有60个贫困户在这里务工,每天收入最低70元。”可年产300万包菌棒,香菇每包可出2斤,平菇每包可出3到4斤供应合肥、南京等城市“政府配套建设了烘干车间,未来我们还想在菌菇深加工上做文章,进一步带动增收。”

 

  在汝集镇,“金银林”中枫叶正红。当地宣传员告诉记者,目前该镇集中流转土地共栽植各类苗木8533亩。其中企业和大户集中流转统一栽植红枫、法梧、山核桃苗木356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980亩,贫困户2044户4373人通过自种模式,分散栽植榉树、朴树、女贞、樱花等苗木4739.99亩,实现了贫困户人均一亩,稳定收益的预期。

 

  近年来,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利辛结合当地实际,各式各样的现代农业产业正不断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在利辛县城北镇镇长孙同奎看来,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产业,才能在脱贫后继续促进农户增收,脱贫成果才能被不断巩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