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天地 精彩非凡——合肥科技创新发展剪影

  

  养人合肥,创新天地。

  创新是合肥最突出的城市气质、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连续两年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评选前三名、创新能力荣登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十位、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高居全球第十九位……

  近年来,合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设计图。

 

  创新网红

  盛夏合肥,烈日如火。同样火热的,还有位于巢湖北岸的安徽创新馆。

  首届科普创新月启动,全市各地青少年纷至沓来;合肥援鄂医疗队队员代表赴馆参观,分享战“疫”故事,体验“抗疫利器”魔力;安徽科技大市场首批赛飞创业辅导师培训班成功举办,44名学员顺利结业……

 

  无人机航拍的安徽创新馆。记者 张大岗 

 

  自去年424日开馆以来,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网红”。安徽创新馆馆长陈林介绍,截至目前,创新馆接待各类参观12.6万多人次,获得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进一步刷新了合肥、安徽创新形象。

  作为传承创新精神的薪火,安徽创新馆不仅是科技爱好者的“打卡”地,更是集成果展示、要素集聚、研发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平台,是安徽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的一大标志。

 

  安徽创新馆内展示的智能测温与预警机器人。记者 宋炎骏

 

  “这是一款云智能印章,配备了传感器、指纹识别、量子加密技术,将改变传统用章管理模式……”813日,安徽科技大市场首届科技成果交易会举行,安徽云玺负责人童迎伟带来的“量子安全云智能印章终端”产品引人注目。

  在这次交易会上,现场签约9个项目、签约金额近14亿元。正如童迎伟和同行所感受到的,安徽创新馆让科创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有了全新面对市场的机会。

  据悉,自建成运营以来,安徽创新馆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成果转化交易活动68场,发布推广成果转化项目500多个,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相关服务,促成技术合同额近45亿元,促成股权投资项目44个、金额2.2亿元,成为安徽省科技成果集中对接转化交易的高能级平台。

  超前布局

  安徽创新馆的“火爆”,仅仅是合肥科技创新浓厚氛围的一个剪影。从企业到园区,从车间到实验室,如今的合肥,处处可见创新足迹,闪耀着创新火种。

  首日涨幅923.9%,盘中涨幅一度达到1002.82%,刷新科创板以及A股单日涨幅纪录……79日,首日登陆科创板的国盾量子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作为中国量子通信领域首家A股上市企业,受到资本追捧。

  79日,“量子通信第一股”国盾量子鸣锣上市。(图源:国盾量子)

 

  2009年在合肥高新区成立,到如今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国盾量子的诞生和成长,离不开合肥这座城市给予量子产业最包容的“成长土壤”。

  在其他城市还没意识到量子产业的价值和前景时,合肥已经走在了前面,目前已拥有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国科量子等一批主营量子技术企业,量子关联企业达20余家。

  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需要基础设施、创新载体等“硬件”支撑。创新载体也是考量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准。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个火热夏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也传来了最新消息,1号科研楼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作为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平台,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成后,将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花香愈浓

  无论是巢湖之畔崛起的“中国创新版图新坐标”安徽创新馆,还是立志角逐于世界舞台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这一系列创新地标的背后,是合肥这座城市拥抱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和独到眼光。

  从中国科大、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相继迁入,到如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全面铺开;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记者 张大岗

 

  从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现有大科学装置功能持续提升,到聚变堆主机系统、离子医学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发平台加快建设;

  从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壮大,到获批国家人工智能战新产业集群、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包含322家成员单位的合肥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

  回望这一路,在探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合肥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动科技、产业、资金、人才政策,在全国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构建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努力打破创新资源条块壁垒,初步构建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链条,蹄疾步稳。

  中国声谷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面向未来,创新之路将如何继续?

  合肥的回答,铿锵有力——高举创新最靓名片,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构建高能级平台体系,实施高水平科技攻尖,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听!庐州大地,绚烂的科技花海中,创新鼓点又一次密集敲响……(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