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9月22日消息(记者 赵家慧)在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偌大的展厅里,在陈列的众多高、精、尖的设备、仪器和产品中,墙上几十张以1:1比例呈现的纯手工丝画显得有些特殊。
这组“洪滨丝画与世界巅峰艺术对话一一《人一生需要知道的25幅世界名画》”,是洪滨丝画首次以250平米的面积,50米的展线,在世界级的平台上隆重推出。远看时,这些丝画作品与油画原作的视觉效果几乎无差,而靠近了细瞧,构成画面的丝线纹理清晰,色彩多变,如同浮雕一般富有层次感。虽然由于场地原因只展出了21副,但依旧足够吸引来往观众的眼球。
“刚开始时只用棉花,就叫棉花画。到后来,逐渐开发了新材料,蚕丝、涤纶、金丝……甚至头发丝,都可以拿来做画,于是就改名为了丝画。”今年已经60岁的袁洪滨在现场忙个不停,对展览的每个细节都很关注。
对于受邀参加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面对达到工业制造巅峰水准的产品的“包围”,袁洪滨认为,未来的世界制造业,必将形成两个高端,一端是高科技产品,一端是纯手工的艺术品。
1981年,当时正在马鞍山纺织厂工作的袁洪滨受民间布贴画的启发,独创发明了“洪滨丝画”。仅凭一把棉花,一把剪刀,不用任何粘胶剂,依靠手工摩擦产生的静电和纤维的自然附着力,世间万物都可以用棉花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很快,“袁洪滨可以用棉花画画”这件神奇的事就从纺织厂传出来,并最终传到安徽省主管青年工作的部门。1981年,被送去参加“全国青年小发明竞赛”的一副棉花画,获得了当年唯一的一等奖。袁洪滨现在还能记得,那幅棉花画表现的是一对抬头仰望着的猫。
从纺织厂里的棉花画,到作为国家党政代表团和外交部指定的国礼使用单位之一,仅通过外交部门的礼品传向了全世界67个国家,再到如今展现在世人眼前的这组“世界名画”,“洪滨丝画”历经三十年的努力,用独一无二的技艺,将传统棉花手工艺融入了东西方绘画艺术,极大丰富了中华传统手工技艺,创造了安徽世界级手工制造业高端品牌精湛、神奇的艺术魅力,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组作品是由马鞍山洪滨丝画手工艺术品有限公司40多位匠人,历时四年的心血之作。袁洪滨亲自主持担当,反复调整,严格把控。“这副画是最耗时的。3、4个工匠用了小半年的时间才制作出来。”袁洪滨所说的这副《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原作是俄国画家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于1881年创作完成的布面油彩画,人物众多,构图复杂,但袁洪滨和他的团队却用各种丝线完成了对它的模仿,远看几乎毫无差别。
“选择西方油画来作为创作主题,是因为这恰好可以让我们的技艺得到最大展示。”丝棉经过复杂的高温染色加工,可以应对油画的丰富色彩,“丝画的层次、色彩,还有渐变和点线面的关系和绘画是比较接近的。它能刻划地很深入、很细腻,同事,本身材料所特有的肌理能够让它呈现浅浮雕的层次感。”
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誉为“东方一绝"的洪滨丝画,是世界工艺美术史上手工制造业前所未有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是新徽文化献给“新时代”的又一个精彩亮点。人类文明和手工技艺所散发出的温度和魅力,即使在周围充满科技感和现代感的智能化展品中,也毫不暗淡。
“我们公司在马鞍山市中心新建了占地25亩的洪滨丝画美术馆。我的想法是,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精。我们的丝画值得这样被重视,因为我们的工匠凭借一双手,真正做到了让一把棉花比黄金还贵。”
当谈起前来参加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的期待时,袁洪滨慨叹道,“公司40多个人都是工匠,我们有研发团队,制作团队,但从成立到现在,没有一个销售员。”术业有专攻,袁洪滨想要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工作室里。
凭借着本次大会的平台,除了强力的资本注入,洪滨丝画希望寻找到有眼光、有情怀、有国际运作能力的公司或机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使洪滨丝画步入强强联合新发展,做好顶层管理架构设计,引入现代化的营销机制,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将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牌推向下一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