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8月20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稳定、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今年4月,合肥高新区印发《合肥高新区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区域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致力于打造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功能区、创新区、样板区。

  政企服务更高效更专业

  2021年7月15日,9:20合肥光微光电项目取得《不动产权证》,9:50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工程规划许可证》,11:28取得《施工许可证》,半天之内实现“四证齐发”,同时施工现场全面开工建设,真正成为高新区首个“拿地即开工”的工业项目,标志着高新区正式迈入“拿地即开工”时代。

  合肥高新区通过出台《营商环境领跑计划》,以落实“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能为抓手,通过组建项目推进服务专班,让众多入区企业可以安心、便捷、快速地开展项目建设,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跑出“高新速度”。

  项目推进的流程重构和审批提速等制度改革,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营商环境提档升级的客观需求。

  合肥高新区坚持“大胆闯、大胆试”精神,由建设发展局联合区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全新模式,打通阻碍项目开工的痛点、难点、堵点。过去,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获得施工许可证需3-5个月,此次合肥光微光电项目仅用17个工作日,让企业充分感受到合肥高新区项目审批的“加速度”。

  

  围绕首个“拿地即开工” 样板项目,高新区坚持以满足企业迫切开工的需求为导向,各部门通力协作,安排专业团队服务,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其他审批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提前预审报建资料,细心指导企业,减少因资料缺漏错误等影响企业办理时间的环节,确保各项证照一次性办结;争取市级部门支持,坚持“流程再造再优化”。提前梳理编制拿地前、中、后不同阶段的审批脉络和办理流程,找出其中关键性的耗时环节。

  作为合肥高新区的改革创新举措,“拿地即开工”模式只是一个起点。下一步,将进一步夯实、用活政务服务基础数据和高新区经济大脑横向联通,构建企业精准服务平台,深入了解企业诉求,从审批、要素、效率等方面强化服务,提升对企业服务深度和响应速度。

  高新区还将“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提升行政效能的关键,打通部门数据壁垒,推进“一站式”服务。

  

  4月2日上午,王先生来到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三楼“办好一件事”窗口提交了办理残疾证的材料,法定工作期限内,他拿到了自己申请办理的残疾证,王先生忍不住感叹,现在办证是真的很方便,只在一个窗口提交完材料,后面只需要等证件就可以了,而之前需要跑社居委、社区才能把证办下来,这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真是太方便了。

  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办好一件事专窗”,按照“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成”的要求,对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清单进行梳理重构,线下专窗自开通以来,已办理包含“开奶茶店”“开快餐店”等“一件事”60余件,通过共享、优化等方式,实现审批材料减少50%、办理时间减少60%、跑动次数减少60%。

  高新区政服务还在全国首创政务服务7×24自助分厅下沉进产业园,结合合肥市“就近办”复制推广经验,初步建成“1+4+25+N”三级政务服务体系,1个政务服务大厅,4个社区中心分厅,25个社区便民点,N个自助服务分厅,其中,已建成蜀麓分厅、中国声谷分厅,112个下沉事项15分钟服务圈内即时可办。试运行一月以来,四个社区中心已完成办件12457件,平均月办件量3000件左右。

  区域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群众的需求千差万别,如何做到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合肥高新区向“科技”要成效。

  合肥市高新区利用智慧城管平台支持汛期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在全区下穿立交桥、泵站、易涝点等重点点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液位仪,做到提前预警、实时监控、及时处置。

  7月8日,合肥遭遇了一场强降雨。随着雨势不断增强,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平台收到一条“红色警报”,显示在西二环路与红枫路交口的雨污水井盖内水位上升到告警值。与此同时,这一警报也通过手机APP传给每一位高新区城管局市政处工作人员。接到短信提醒后,城管局立即安排人员到该处防汛点查看,及时做好安全应急保障处置。

  自动发出“红色警报”的是雷达液位传感器,是高新区“智慧城管”平台的“智慧市政—在线监测”模块。安装在窨井盖下的液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水位信息,一旦达到预警水位,就会自动发出警报,结合安装在易涝点附近的摄像头,工作人员能通过电脑和手机端 APP调用摄像机看到现场实时情况,既能随时随地全面掌握全区防汛情况,又能根据监测数据合理分配防汛人员力量。这一系统的运用,有效提升了高新区的防汛应急保障能力。

  这也掀开了智慧高新建设的一角。2016年3月17日,合肥高新区智慧办召开了《智慧高新智慧城管建设项目规划报告》专家论证会,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规划方案并立项。高新区“智慧城管”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整合合肥市及高新区城市管理资源,通过将物联网技术、3S技术、三维实景影像和云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具体应用到城市管理业务中,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体制、机制、手段和技术创新,以“智慧+互联+协同”现代城市管理运营理念,构建现代化新型市、区一体化城市管理体系,为高新区城市管理提供集城市管理、协同处置、执法监督、应急调度、决策指挥、公众互动等为一体的智慧化管理大平台,有效实现市、区城管系统各种资源的整合和更有效的分配。

  现如今,在合肥高新区成千上万个物联网设备如同一个个神经元,探入街道、水闸和停车场等角落,探知这个城市的脉搏。

  党建引领区域基层治理创新

  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重心不断下移,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主要依托。只有不断强化社区党组织堡垒的聚合功能,确保其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才能有效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合肥高新区蜀麓社区服务中心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精细化服务为目标,探索出“党员教育管理不出小区、居民办事办证不出小区、问题发现化解不出小区、便民生活服务走进小区”的“三不出一走进”社区治理模式。

  “以前办养老资格认证要走20分钟去社居委,现在不出小区就能办好了,而且从身份证读取,到人像采集,再到系统认证,十几秒就能办完,跟在社居委办理的速度一样快。”今年3月,70多岁的刘奶奶在合肥高新区车城小区“心连心”党群服务站完成养老资格认证后开心地说。

  车城小区是昌河厂职工住宅小区,共有居民1484户381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占80%。3月10日是车城小区“心连心”党群服务站提供办证服务的第一天,56位老人在小区内完成了养老资格认证。除了养老资格认证外,社区依法履行的11项职责事项清单和协助政府的73项工作事项清单内容均可在“心连心”党群服务站完成办理。

  车城小区“心连心”党群服务站是合肥高新区蜀麓中心探索社区工作者驻点小区服务的首个试点。5名驻点人员除了在党群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办事办证服务外,还分别包片小区楼栋,每天进楼入户,听民情、访民意,一揽子做好小区内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的发现化解,并根据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项便民生活服务,让党员群众感受到组织在身边、服务在身边、治理在身边。

  蜀麓中心党委副书记涂子文介绍,蜀麓社区打通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网格党支部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项目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发挥网格党支部在引领党员参与小区治理、主动服务群众实践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小区党员主动亮出身份、参与治理。

  “网上司法确认”快速高效化解纠纷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续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合肥高新区凝聚多方协同合作,推动社会治理走入法治轨道。

  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创新信息化调处方式,发挥便民、快捷、严谨优势。民事纠纷的当事人经过调解最终会形成人民调解协议书。但是人民调解协议书效力有限,一旦其中一方违约,法院无法强制执行,又需当事人重新发起民事诉讼。

  “这种情况以前很常见,人民调解协议书对金钱执行不具有法律效应,当事人回去之后反悔,又重新发起诉讼,这样反反复复,不仅耗时耗力,也加大了调处难度。”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吕晓燕说。

  为做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诉源治理工作,2018年5月,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与高新区法院合作搭建了“司法确认网上办案系统”。警民联调室受理辖区矛盾纠纷当事人提交的调解申请后,在“司法确认网上办案系统”中发起调解事由、上传相关证据材料、制作相关文书、进行电子签名和捺印,最后通过专网将司法确认申请书提交给法院。法院在线审查相关材料和申请内容,对于符合条件的正式立案受理,经审理后出具司法确认民事裁定书,线上传给警民联调室。

  依托“司法确认网上办案系统”平台,实现申请资料线上传输、法院法官线上审核、确认文书实时回传,将司法确认整个流程所需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极大地提高了调解时效。

  “有了这个系统,真正做到了便民、快捷、严谨。”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政治处二级警长姚淼介绍,该系统既发挥了人民调解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优势,又避免了调解协议易反悔、难执行的不足,有利于从源头上将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