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宣城市宣州区全面掀起经济社会发展“六大会战”热潮动员大会,吹响了冲刺年度目标任务集结号。自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提高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截至2020年9月,区共建成214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社区)覆盖率达97.7%,达到了国家、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监测指标要求

  一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开一片生活天地,搭起一个精神平台,不仅是村民共同的乐园,也改善了村风民风。

  深秋时节,走进该区杨柳镇新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党员电教中心、党建文化展示馆等室内硬件设施在这里一一配齐。

  文化服务中心都干啥?农家书屋在这里搞,党员普法培训在这里开展,广场舞比赛、篮球比赛在这里举行……“用处多着呢!”新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员刘成顺乐呵呵地说,以前的“麻友”成了舞伴,以前的“对头”成了“赛友”。

  这样大大小小的文化服务中心,如今遍布全区各个行政村,从外到内,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因此悄然改变。

  家门口的“文化乐园”

  一本书,一杯茶,这是新龙村村民尚忠华的“标配”,每到农闲时分,村文化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便成了他和几位书友经常打卡的地方。

  “我们每个月都要来个5至6次,村里给我们配备的图书很全,农家书屋让我们提高了文化觉悟,丰富了文化生活,感觉非常好。”

  新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含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主楼和一个文体广场。中心不仅有文体广场、活动室、宣传栏、图书、文体器材,还有数字文化服务、文艺团体和特色活动,是广大村民学习、娱乐、活动的理想场所。

  像这样深受村民喜爱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该区寒亭镇通津村也同样存在。

  文化服务中心里,村民成了主角。“以前不少人觉得害羞,不大愿意出来跳。现在我们不仅有广场,还有室内舞蹈室,大家交流多了,慢慢人就多了。”近年来,通津村村民董春兰带领的舞蹈队不断壮大,这里成了她们最好的舞台。

  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硬件设施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建好,更要用好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群众教育和群众活动的重要阵地,必须要用心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以前没场地,村民除了串门聊天打牌,就是在家看电视。”在尚忠华印象里,原来村里没啥文化活动,缺乏活力。“现在一个文化服务中心,既有文体广场、农家书屋,也有妇女儿童之家、乡村大舞台,村民锻炼有去处、娱乐有场所,变得更有精气神儿,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它了。”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通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内舞蹈排练室里,跳舞的、扭秧歌、打腰鼓的都有。“这里白天晚上都热闹,一天不来这跳跳舞,心里就不是个劲儿。”通津村村民曹爱秀笑着说。

  建好不易,更需珍惜。“通津村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节,我们在这里举办了迎中秋庆国庆诗词咏读会,每年的乡村春晚也会在文体广场上举行。”谈及如何用好这个平台,通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理员范慧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村民需求,统筹用好现有场所和设施,同时注重提高设施利用率,切实做到建好管好又用好。

  文化为小康生活添彩

  小康生活不只要有“仓廪实”“衣食足”的底气,还要有“知礼节”“知荣辱”的文气。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

  实现文化小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截至2020年9月,区共建成214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覆盖率达97.7%,达到了国家、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监测指标要求。

  “文化服务中心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村民素质,改善了村风民风。家长里短少了,很多人性格开朗了,心胸开阔了,促进了家庭和美、邻里和顺、乡风文明。”刘成顺说道。王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