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2017年9月,在安徽省铜陵市委宣传部工作的王时武主动请缨,前往该市枞阳县白梅乡东山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两年多来,他充分调动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挖贫困根源,激发内生动力,高质量打赢东山村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东山村已成功出列,贫困发生率降到0.2%左右。

  白梅乡东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440人,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到18%。部分贫困户闲散在家,“等靠要”思想较重,部分贫困户虽然外出务工,却无力承担家庭负担。村民刘四朋就是其中一位。刘四朋的妻子身患疾病,没有劳动力,自己一年2万元的务工收入根本无法供应儿女上学和家庭开销。王时武得知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知道,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才能实现稳定脱贫。针对刘四朋的实际情况,王时武劝他回乡创业,并帮助他发展起鸡鸭养殖。“在王书记的帮助下,我累计投入了7、8万元,现在不仅养起了2000多只鸡,还承包了鱼塘、养上了鸭子,一年的收入能有5万多元。”刘四朋高兴地说,王书记不仅帮助自己销售,还经常联系农技人员上门给他提供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

  三年来,王时武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筹集扶贫资金,争取政策帮扶,集中开展脱贫攻坚。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就业,使他们每年能够直接获得1万多元的收入,部分贫困户还通过入股的方式,获得3000元左右的分红。目前,东山村已有157户、434人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现在我们东山村基础设施、办公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10万多元。”东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卿告诉记者。

  在扶贫工作中,王时武十分注重文化帮扶,通过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实现双向发力促进村民增收致富。通过走访乡贤,查访县志乡情,并组织市、县文物专家开展田野调查,王时武发掘出该村明清时期的石拱古桥、庐枞分水岭古界碑,老家谱中的家风、家训,以及抗战烈士墓等人文遗存,以此提炼出“古道新村,生态东山”的新名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提升了东山村的名气。“还比如说建设乡村文化墙、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举办乡村春晚、联欢会等活动,村里的老百姓在富裕起来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文化上的涵养,更有助于促进精神脱贫工作。”王时武说。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王时武表示,将在稳固已有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力争村集体经济规模由小到大,实现可持续发展。(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