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生活频道 > 食况扫描 > 乳制品

“奶荒”别慌 守住奶源

2014-03-14 09: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说两句  分享到:

  袋装奶提价,鲜奶产区频现“奶荒”,刚刚复苏的民族乳业又迎来新一轮波动。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认为,洗牌期内,强化奶源基地建设,提振消费者信心,是民族乳业振兴的关键。

  民族奶业进入洗牌期

  境外限购,境内乳制品涨价,尤其是自去年以来,鲜奶主产区频现奶农卖牛杀牛现象,导致到去年底,多地出现“奶荒”。有些乳企一方面通过高价等手段“抢奶”,另一方面不断匹配其他企业的报价,来保住自己的奶源基地。这不禁让人追问,刚刚复苏的民族乳业怎么了?

  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说,中国乳品质量总体是好的,一些不具备生产合格乳制品条件的企业已陆续被关停,行业得到整体提升,一些适合亚洲人消费的新产品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但中国乳业仍背负“三座大山”,现正走在洗牌期的十字路口。

  王景海告诉记者,第一座“大山”是“洋奶粉”低价冲击国内市场,使国内乳品企业生存艰难。以全脂奶粉为例,澳大利亚、新西兰奶粉享受本国政府补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洋奶粉”凭借低成本优势,再加上营销中不惜砸下重金,民族乳品企业根本无力招架。

  第二座“大山”是我国奶业存在“先天不足”,奶农与企业至今仍未形成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在“洋奶粉”低价冲击导致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一些乳企根据自身成本确定鲜奶收购价,将亏损转嫁给奶农,而分散经营的奶农几乎没有发言权,造成杀牛、倒奶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奶业因此一直未走出“企业提高原料奶收购价、奶业扩张,企业降价、奶业萎缩”的企业控制产业怪圈,使奶业一度陷入奶农低效、奶业发展低速、奶牛养殖高风险的困局。

  除了奶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消费者的信任危机是制约民族乳业第三座“大山”。这其中,既有消费者对“洋奶粉”过度信赖等问题,也有国内乳业生鲜乳收购标准低等问题。

  奶源基地是乳业振兴之基

  据统计,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2013年奶农的数量估计还要下降10%至20%。散户退出后的原奶供给缺口本应该通过规模化养殖来弥补,但规模牧场的建设遇到资金、土地等瓶颈。国家曾提出要在2011年底实现企业自建牧场70%的目标,但至今全国大小规模化牧场加起来不足4成。王景海分析认为,到今年年底前,国内奶业市场处于市场分割的洗牌期,谁掌握了奶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刘倩萌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