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生活频道 > 今日要闻

职业乞讨者月收入多少?过万

2014-07-25 08:24:00  来源:扬子晚报  说两句  分享到:

  职业乞讨人员看上去居无定所、生活无着、身处困境,然而,通过苏州市救助管理站最近向相关部门递交《苏州市职业乞讨群体现状》时披露,一般的职业乞讨人员每天能要到四五百元,多一点的有七八百元,这样一算,职业乞讨人员一个月收入竟然能过万,甚至有的职业乞讨人员竟然拥有两本房产证和港澳通行证。

  职业乞丐掌握了

  乞讨的地段和时段规律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苏州观前街上,在观前街靠近人民路的一端,两三个乞讨人员正在向路人行乞,其中一位妇女模样的行乞人员怀里抱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个不锈钢的碗,碗里有一些零钱,不停地向过往的路人伸手乞讨。

  据苏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一名在苏州火车站进行职业乞讨的人员,仅仅是短短的半个多小时,就要到了100多元钱,而且每当放钱的小碗快要满的时候,或有人给大钞纸币的时候,他就会将这些钱偷偷地藏起来,碗里面只剩几个硬币,来诱导路过市民继续给钱。

  苏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惠志华认为,对职业乞讨人员来说,能够直接讨要到不少的现金,是他们继续从事职业乞讨的直接动力。而要讨要到更多的钱财,职业乞讨人员主要掌握着地段规律和时段规律两个主要规律。职业乞讨人员知道人越多的地方,就越能要到钱财。因此,职业乞讨人员选择的黄金地段主要有苏州火车站、苏州汽车南站、苏州汽车北站等车站地区,苏州观前街、石路、南门等商贸地区,拙政园、虎丘、金鸡湖等旅游景区,以及一些高架桥下车行缓慢的路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

  由于这些地段人流量大,会有不少人给职业乞讨人员现金,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职业乞讨人员同样知道有的时候要的钱多,有的时候要的钱少。职业乞讨人员选择的黄金时段主要有周末、节假日(特别是元旦前后到春节前后)、烧香的日子(农历初一、十五),工作日职业乞讨人员一般选择早晚上下班高峰,这些时段同样人流量很大,很容易要到钱财。

  不愿服从管理

  拒绝接受救助

  经济发达的苏州是流动人口大市,吸引着大量以敛财为目的的职业乞讨群体。目前,在苏州的职业乞讨人数大约在15至50人之间动态变化。长年在苏州市进行职业乞讨行为的人员中,大多是50岁以上的男性人员,由于家中子女成家、自己了无牵挂,就长期在苏租房居住,进行职业乞讨。但是每年的11月份至来年的春节前,往往会突然新增30人左右的职业乞讨大军,由于老家农忙结束,这一时段又是岁末年尾,适逢元旦春节,是通过职业乞讨赚钱敛财的黄金时节,所以集中成批来苏进行职业乞讨。这些集中来苏人员大多数年龄较轻,主要是中青年妇女,部分会携带1—5岁的儿童,这些儿童经公安调查,并未发现被拐卖现象,一般是妇女自己的孩子或亲戚的孩子,由成年妇女携带一起乞讨。

  根据苏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长年街面巡查劝导掌握的资料来看,2003年以前,由于收容遣送制度的存在,街面不允许出现流浪乞讨等闲杂人员,一旦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或俗称“盲流”的无业人员,都可以强制性遣送返乡,所以职业乞讨人员很少。2003年,自愿性的救助管理制度代替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不能强制带离乞讨人员,职业乞讨人员便逐渐出现,呈逐渐增多的趋势。2010年开始,苏州市公安、城管、民政开始三方联动,开展常态化街面巡查劝导,较有效地遏制了职业乞讨人员的增长,使职业乞讨人员逐渐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职业乞讨人员不接受劝导,拒绝接受救助,不服从管理,长期在苏进行职业乞讨,成为职业乞讨人员中的老面孔。

  乞讨方式五花八门

  个别正常人假装残疾人乞讨

  据苏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惠志华介绍,苏州市职业乞讨群体主要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不同的地区也有着其独特的职业乞讨方式,乞讨的方式五花八门,花样繁多。其中,甘肃岷县在苏州职业乞讨群体中占最高比例,达70%。除个别长期在苏州以外,大部分是选择每年11月后至来年春节前,集中成批来苏职业乞讨,主要乞讨方式为妇女携带未成年人乞讨,利用未成年人博取市民同情乞讨钱财。有的喜欢站在马路当中和车流当中,手中拿着鸡毛掸子,假装帮车擦灰向司机要钱,这种乞讨方式非常危险。另外,来自安徽、河南以及苏北等地的职业乞讨群体主要以老人为多,以老人独自乞讨为主,一般长期在苏,混迹多年,经验丰富,生活不差。在拙政园附近,就有一位长期职业乞讨人员,苏北盐城人,在火车站附近的小区租住,家中空调、冰箱、电视、炉灶等家具一应俱全,每天白天要钱,傍晚小酒,时令季节,大闸蟹也是他桌上的常客。

  苏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在开展救助时发现,个别正常人假装残疾人欺骗乞讨。救助劝导人员在苏州观前商业区的乐桥地铁出口附近,发现了一名妇女,年纪不大,大概只有二十多岁,她的左手臂衣袖是空的,一直趴在地上,向路过的市民讨要现金,给人的感觉好像她是没有左手的残疾人员。经过救助劝导人员的询问,发现她是一名甘肃岷县籍职业乞讨人员,刚来苏州没有几天,想通过职业乞讨赚钱。在劝导中,救助劝导人员发现该人躲躲闪闪,表情非常不自然,好像是要掩盖什么。最后,救助劝导人员发现,原来这名职业乞讨人员故意把健康的左手藏在了衣服里面,假装自己是残疾人员。劝导人员当场拆穿了这个“鬼把戏”,周边的市民也纷纷拍手称赞,纷纷感慨道:“现在的乞丐越来越会演戏了”。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该妇女答应不再假装残疾欺骗乞讨,但仍然拒绝接受救助,脸也不红地扬长而去。

  职业乞讨者所得收入不菲

  每月起码过万元

  在职业乞讨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外出磕头乞讨,回家盖屋盖楼。每天,职业乞讨人员要来的零钱都要去周边小店换成整钱,因此这些小店老板最有发言权,据他们所述,一般职业乞讨人员每天要来换四五百元,多一点的有七八百元,每月乞讨收入起码过万。有的职业乞讨人员身上甚至发现过两本房产证和港澳通行证,足以看出职业乞讨的高收入。

  苏州市救助管理站救治科科长陈超告诉记者,大部分职业乞讨人员外出乞讨前都是在家务农,以农民为主,有的将田地租给别人长期在外乞讨,有的是等每年农忙结束后外出乞讨捞一笔。部分职业乞讨人员原本是外出务工的,工作找不到后放下尊严走上了乞讨道路,发现收入不错,尝到了甜头,而长期进行职业乞讨。还有的原本就无业,由于其流出地的乞讨传统,而从小就被大家带领,走上了职业乞讨这条路。

  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严飞认为,职业乞讨群体要的是源源不断的金钱,完全不是无法解决食宿的生活无着人员,面对政府提供的免费临时救助,有的是直接拒绝,有的是不理不睬,有的是轻蔑嘲笑,还有的甚至是恶言相向,感觉好像是救助反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意,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影响了他们发财。只有个别职业乞讨人员,在赚够了一笔钱,并将钱寄回老家或者花完的时候,才有可能同意救助管理站的主动劝导救助,到救助管理站里面吃顿饭、洗个澡、换个衣服,但是并不愿意接受救助返乡,还要到街面上去继续职业乞讨赚钱。

  市民遇到需要救助的人员

  应打救助电话切勿施舍现金

  “对一些不愿意接受救助的职业乞讨人员,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劝。”说起整治苏州城内存在的职业乞讨现象,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严飞有些许无奈。针对城市里的职业乞讨现象,苏州市救助管理站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成立了“街面联动巡查劝导小组”,每天上午和下午,重点对姑苏区内的街面进行巡逻,同时对市民举报的一些乞讨现象进行核实和跟进,对需要救助的人员进行及时帮助。“但那些职业乞讨人员是不会接受帮助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劝” 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严飞说,“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抵抗行为,我们送的一些食物会被当面扔掉,曾经有职业乞讨者称自己不违规不违法,拒绝离开,有时还会谩骂工作人员,甚至有推搡行为。”

  目前,国内外对乞讨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制止或者管理办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对职业乞讨者的强制规定,所以在进行整治时,只能尽力劝导。对于带小孩子的乞讨者,公安部门会进行相关的调查和“DNA检测”,防止出现拐卖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职业乞讨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就是这种“职业”利用了老百姓的同情心,而且收入不菲。苏州市救助管理站提醒市民,正确认识流浪乞讨行为,发现乞讨人员,请劝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不愿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以乞讨为职业敛财的职业乞讨人员,请树立正确的爱心慈善观,不轻易向职业乞讨人员施舍现金。

  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严飞特别提醒说:“市民遇到需要救助的人员应及时联系110或拨打救助管理站的电话,一定不要轻易地施舍现金,如果没有‘市场’和收入,职业乞讨现象也就不会存在了。”

编辑:洪越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