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记者果君)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目前,我国已有17支新冠疫苗进入到临床阶段,4款得到附条件批准,其他三个技术路线也基本处于三期临床或马上进入三期临床阶段。

  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我国已上市的四款疫苗主要采取两种技术路线研制。其中,灭活疫苗实际上是将培养扩增的活病毒通过理化的方法,灭活后经过系列纯化技术制备的疫苗,其主要特点是疫苗的成份和天然的病毒结构比较相似。通常免疫应答也比较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疫苗比较稳定,在2-8度长期保存两到三年,运输方便,边远地方使用比较方便,需要采用两针免疫;腺病毒载体疫苗是活载体疫苗,制备工艺比较简单,成本较低。该疫苗不仅能够诱导很好的中和抗体产生,还能够增强细胞免疫,采用一针免疫,具有方便的特点。

  在介绍其他疫苗的开发进展情况时,王军志表示,疫苗在上市前必须完成两个工作,一个是三期临床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是不是符合规定,二是完成商业化规模的生产工艺验证,建立可靠的质量标准进行控制。“一旦拿到足够数据,证明达到符合方案设计的效力,具有可接受安全性的数据这个基础的时候,申请人可以向国家药监局提出上市申请,国家药监局会在第一时间来组织完成审评,以最快速度保障安全、有效的疫苗上市。”王军志说。

  此外,对于“疫苗在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方面效果如何?”的疑问,王军志表示,目前收集到的新冠变异病毒,均未对我国符合条件上市的疫苗有影响。“几家疫苗生产企业都针对目前收集到的病毒变异株进行了评估,没发现疫苗免疫效力明显下降。但这个问题需要长期重视,随着疫苗变异产生突变,仍存在疫苗失效的风险。对此,我们第一要实时监测,第二加强疫苗平台的建设,要积极研究新一代疫苗,在最短时间研发出来针对变异病毒的疫苗。”王军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