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日消息(记者 果君)当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临床科研不能只让“老鼠点头”,要基于临床的实际情况(真实世界)开展临床研究,激起了临床医生做科研的浓厚兴趣,但在临床中,有一个共性的科研想法,值得商榷。那就是:临床研究不怕病小,怕不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力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不管是遗传原因还是后天原因,由于个体体质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性的强弱等,相同的“因”,一定会出现“千万种”、“万万种”的“果”,如果都关注“果”,一种病可以被无限拆分,创造一个个亚专科,亚亚专科……医生为了科研,钻入一个“亚亚专科”中,容易一叶障目,而在临床面对的是复杂的个体,一个人可以合并多种疾病。那么,如何去治愈这些集多种疾病于一身的个体?

李力告诉记者:“在临床中常见这样的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胆囊息肉等齐备,按照目前的疾病分科,要看几个专科,吃一大把药物,还要等结节大了去做几台手术,这样下来,很有可能,药吃了,手术做了,病还在。”

为了弥补这种学科体系的不足,西医创造了“全科医学”,纵观各个医院的全科医生每天的工作内容,不难看出,都是在按照各个专科的用药指南,开具药物,实施手术,科研工作主要在组合专科用药,观察和权衡药物利弊,减少伤害。那么每个专科都认为本专科疾病不可治愈,把药物组合在一起,就能治愈疾病了吗?

李力表示,作为医学工作者,最大程度的治愈,才是临床和临床科研的最高目标。如果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应该从疾病的“因”入手,执简驭繁,疾病的“因”是什么?中医很早就提出,把人作为整体(整体观),“治病求本”。本就是“因”,并对“病因”进行分析,面对如潮增加的慢性病大军,其“因”主要有:先天禀赋(遗传)、生活起居、情志内伤、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劳役过度,外邪侵袭(外源毒素)等,临床通过祛除病因,提升正气(祛邪扶正),对于复杂慢病,亦或是人类面临的新冠等传染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愈效果。“因”的祛除,主动权大多在患者手中,因此,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管理、引导患者祛除“因”,只由医生开药、手术治疗“果”,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造成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李力表示,现阶段,我国治疗病因的医学(中医学)和治疗结果的医学(西医学),用一个标准来做科研,其结果就是,为了迎合西方医学的科研思路,中医研究不得不“削足适履”,以至于,虽然出了一批批中医博士,但治疗疾病几乎没有任何超越西医的地方。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西方医学工作者也认识到,要从解决“因”入手,疾病治愈就变得简单多了。出现了一批敢于创新的医生,如两届诺贝尔奖获得者Linus Pauling提出了“功能医学”;美国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的奠基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科学与艺术学院四院院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eroy Hood教授提出了“系统医学”,中国的樊代明院士提出了“整合医学”等。他们都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发现了中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因此,李力认为,临床研究,把疾病“分而又分”不能成为唯一的方向,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在中国,有强大的中医理论与实践做支持,应该有一批医生、科研工作者,加盟到治病寻“因”、逆转慢病的临床研究中,饮食、运动、心理、中医外治、中药,都是整体治疗,可以把多种慢病一并逆转。在做最大程度的生命照护工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科、科研和论文才更有价值。

受访专家:

李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杭州市优秀中医师,浙江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杭州市卫健委中医治未病学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