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 青岛平度店子镇琥珀杨家村杨大叔,因脑梗导致肢体不能活动已6年有余。由于没有亲人照护,病情日渐恶化,生活无法自理,家里常年异味刺鼻。今年村里给杨大叔办理了护理保险,护理机构医生每月上门巡诊,护士每周上门一次,提供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服务,护理员每周上门两次,帮助老人清洁身体、居室、衣物等。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逐渐好转。他激动地说:“好政策让我们这些农村老人有了生活质量,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长期以来,由于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标准较低、农村地区照护服务资源匮乏等原因,农村居民护理保险保障待遇低、保障质量低。今年4月,为补齐农村护理保障短板,青岛统一了城乡护理保险制度,切实解决了青岛长期存在、国内普遍存在的农村老人“照护难”问题。一是拓展了保障内容。为城乡居民增加了生活照料待遇,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料双重保障,实现了城乡制度公平统一。二是提高了保障待遇。参保居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80%,生活照料费用每人每月最高可支付1050元,大大降低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和照护负担。三是提高了服务可及性。医保发挥“支付杠杆”作用,给予政策资金倾斜,引导照护服务资源向农村发展。深挖农村潜在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当地农村妇女能动性,就近为本村或邻村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提升他们的晚年生命质量。

2012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围绕“怎么保”“保什么”“谁来保”等问题,青岛在国家试点制度框架下,积极探索拓宽筹资渠道,扩大保障范围,丰富服务内容。2015年将保障人群由参保职工扩大到城乡参保居民。2017年保障范围延伸到重度失智人员。2018年突出整合式照护服务特点,增加职工生活照料待遇。2021年制度再升级,建立了城乡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了全市909万城乡参保人。2012年-2021年,青岛长期护理保险享受待遇人数从约8000人扩大到了7.1万人,资金支出从约4500万元增长到了35亿元,护理服务机构从143家增加到了978家。

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9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实现了从职工到居民、从失能到失智、从服务到预防、从单一筹资到多元筹资,从解决医疗护理到保障生活照料、从城乡不均衡到城乡统一的 “六大转变”,在解决失能失智人员照护难题、优化照护资源配置、培育照护服务主体等方面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肯定。从受益群体看,全市7万余名重度失能失智人员得到了更人性化的照护服务;从市场主体看,各类护理服务机构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得到了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多创业就业岗位;从社会角度看,深度整合了医疗、养老等服务资源,促进了医养健康产业向纵深发展,有助于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