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主食和肉决定生死吗?

2017-09-18 10:19:00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美国医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营养系主任 胡丙长

  美国布朗大学医学和流行病学终身教授 刘思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近日,国内乃至世界营养领域刮起了一轮风波。8月29日,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三篇来自同一团队的大型流行病学观察研究论文。研究由加拿大学者完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18个国家13.5万人的营养素摄入情况,以及患心血管疾病和各种原因所致死亡的情况。研究平均随访7.4年,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试图发现饮食和上述疾病是否有相关性。

  一篇论文研究发现,吃够蔬菜、水果和豆类,对健康有益。这一结果与已知的健康观念相符,并无争议。另两篇论文则引起轩然大波。研究发现,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与总死亡率增加相关,而高脂肪饮食与总死亡率降低相关。这一结果颠覆了人们长期遵循的“脂肪有害”“低脂饮食更健康”的观念,迅速在网上疯传。国内外网站上都出现了许多断章取义、过分解读的报道。这些“问题”文章让喜欢吃油和肥肉的人欢呼雀跃,也让主张少吃主食的人激动不已。

  不少专家理性分析后表示,研究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一些人在没了解具体内容前,急于得出一个极端结论,这种误导可能影响万千国民。

  焦点一

  研究:吃太多主食早亡风险高

  专家:国人主食摄入适量

  中国人喜欢吃主食,而主食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大户”。这项研究发现,若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从低到高分成5个组,其中最高组(77.2%)比最低组(46%),在总死亡率和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方面分别高出28%和36%。于是,这一发现演化出一种观点:“多吃碳水化合物或主食不好”。

  研究还显示,中国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较高,受访者平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分别是67.0%、17.7%和15.3%;43%的中国受访者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过70%,77%以上超过60%。

  对于中国数据,国内专家提出了异议。“该文调查结果恐怕只能代表3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分析说,这项研究虽然涵盖4万多名中国受访者,但多数是小学或中学文化,从事中等体力劳动或重体力劳动,是以低收入体力劳动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换算成具体食物,大家就更好判断了。”范志红举例说,对于一个每天能量需求为1800千卡的轻体力活动成年女性来说,77.2%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相当于347克碳水化合物,可换算成9两多粮食或463克大米(近5碗熟米饭)。很多轻体力活动女性每餐一小碗米饭都吃不了,连50%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都达不到。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下文简称“慢病报告”)显示,我国居民2012年平均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是55.0%,蛋白质是12.1%,脂肪为32.9%。如按这项研究的分析,总死亡率、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脑卒中风险均处于低水平。换句话说,我国大部分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按这篇文章的说法,不能叫“高”,而是“适当”。这项研究并未发现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长期降低到40%以下有何好处,并未给“少吃甚至不吃主食”提供支持。

  从1992年到2012年,我国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在合理水平内。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青年为了减肥基本不吃或吃很少的主食,还有一些职场人士忙于应酬忽视主食,这些都不符合平衡膳食模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下文简称“膳食指南”)推荐,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50%~65%,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 50~150 克,薯类 50~100 克。

  美国医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营养系主任胡丙长教授认为,这项研究将所有碳水化合物混在一起分析是有问题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既包括白米、白面和添加糖,也包括全谷类、薯类、杂豆类,前者摄入过多对身体有害,而增加后者摄入可降低死亡率。现行的美国膳食指南强调,多用后者代替前者。

编辑: 果君
关键词: 主食;碳水化合物;死亡率;问题;柳叶刀;生吃;猪小排;研究发现;咀嚼功能;推荐量

主食和肉决定生死吗?

美国医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营养系主任胡丙长教授认为,这项研究将所有碳水化合物混在一起分析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