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五味俱全来形容饮食的味道齐全适宜,这里的五味,指的便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口味。《黄帝内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也”。但中医的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人的五种味觉——酸苦甜辣咸不大一样,它是根据长期用药的实践所取得的疗效而确定的药物真实滋味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五味与五脏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五味可入五脏而发挥作用,而五脏各有宜忌之味,这就是中医食养的基本理论原则。酸能收、能涩,多入肝,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乌梅、山楂;苦能泄、能燥、能坚,多入心,具有清热泻火、通泻大便等作用,如苦杏仁、荷叶、莲子心;甘能补、能缓,多入脾,具有滋补、调和、缓急止痛之效,如西洋参,甘草;辛能散能行,多具有解表、行气的作用,如生姜、苏叶、粉葛;咸能软能下,多入肾,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如鳖甲、海带等。当人体某一脏腑功能出现偏颇时,可以选用相应的食物来进行调养,使人达到五脏平和、身体健康的状态。

  

  什么是健康?

  中医的健康观在《黄帝内经》中也已明确,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平衡观、形神合一的和谐观。通俗来说,就是首先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其次是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也是大家常说的“内稳态”;再次就是应该心态平和、精神富足,这样才能养生防病、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阐释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与2000多年流传下来的中医健康观如出一辙。我们的老祖先不仅非常智慧地确立了健康观,还创造了许多维系健康地方式,如食养、导引、灸疗等。在这些方式中,食养与老百姓的生活最为密切,民以食为天,通过一日三餐纠正偏颇、养护健康,成为最便捷、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特有的食养经验,形成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借助食物的偏性达到预防、调护目的,使身体维系在阴阳平和健康状态的食养理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病发在冬季,寒气侵袭;爆发地点连月阴雨,湿气重;再结合确诊患者舌脉及临床症状,中医辨证其为“湿疫”范畴。因而,依据这次疫情的特点,食养可从匡扶正气入手达到预防疾病,祛除余邪的作用,从而促进恢复,并有针对性推荐食疗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江西中医药大学专业食养团队针对“湿疫”——新冠肺炎的预防期和康复期推荐的五款食疗方吧。

  平时身体比较虚弱、容易感冒怎么办?

  中医食养认为应该先匡扶人体正气,使身体自身具有抵御疾病的能力。如何增强正气呢?可以试试扶正银花粥,它由补气的黄芪,健脾养胃的薏苡仁和粳米,祛湿的草果和佛手,清热的金银花组成,能够帮助提高抵抗力。

  

  如果感觉自己体质偏湿热,平时脸上容易发油长痘、大便经常不成形容易粘马桶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清热除湿,可以用杏银菊花茶,它由清热的金银花、菊花,祛湿的薏苡仁、陈皮等组成,能够帮助纠正身体的湿热状态。

  

  新冠肺炎患者通过医院积极治疗康复出院后,并不意味着身体已痊愈如初,机体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适症状,这个时候我们会根据症状进行辨证,选用合适的食养方进行调养,以促进恢复。如出院之后依旧感觉胸闷乏力、食欲不振,这往往是因为你的肺脾功能没有完全恢复,可以用由人参、黄芪、薏苡仁、佛手、陈皮、粳米组成的参芪佛手粥。粥糜入胃、减轻胃肠负担,同时又加入了补气益脾的药食两用物质,连食数日,不适表现定有改善。

  

  而有些人出院后并不是以胸闷乏力、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而是经常口干口渴,甚至干咳,整天燥热不安,还容易出虚汗。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老年人以及平时缺乏运动、经常熬夜的都市白领身上,他们或因为机体代谢变慢,或因为体内津液耗伤,此时就应该益气养阴,推荐参葛山楂饮,将西洋参、粉葛、山楂、荷叶煎汤代茶饮,既快速缓解口干口渴,又在不知不觉中补充身体的阴液。

  

  此次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的“湿疫”,若湿邪侵袭人体,更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湿气在体内留滞,也可以阻滞津血运行,凝聚为痰或瘀,患者出院后,往往出现阳虚痰凝血瘀证,表现为面色苍白、怯寒,阵发性干咳,胸闷气憋,舌质暗淡等。我们应该温阳祛痰逐瘀,用当归、桃仁、紫苏子、桔梗、龙眼肉熬成膏,进行服用。紫苏子和桔梗具有很好的止咳作用,当归、桃仁、龙眼肉性温祛寒,驱除寒湿邪气与补益人体阳气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医食养智慧。

  

  以上就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食养团队推荐的五款食养方,团队还将食养方的制作方法等做成了宣传小册,萌萌的主人公“五味”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医食养文化、传递健康理念。大家看完后是否蠢蠢欲动呢?那就赶紧回家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