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解读观念
来了,就是深圳人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每个深圳人都会有一种感觉:一到春节,深圳就会变得“人烟稀少”,上演“空城计”。这座平日里熙熙攘攘、热闹喧嚣的城市,在节日里反倒会变成一座寂静甚至冷清的所在。来自各地的人们就像候鸟一样,返回故乡,去寻找天伦之乐与精神上的慰藉。
“深圳与内地的大城市相比较,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较,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普遍缺乏一种家园意识、归宿感,家园感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明显不强。”2010年12月21日,在深圳市召开的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千人大会上,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如是说。
对一座城市产生归宿感、家园感,当然不只是口头上常说“我是××人”那么简单,而是心底里是否真对这个身份认同,真对这座城市认同,真对这种文化认同,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一分子是否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参与、分享、获益。
让我们来看一下30年来深圳人身份证明的变迁:1983年,深圳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暂住证规定》,从这一天起,暂住证开始进入这个移民之城的百姓生活。此后的20多年里,几乎所有迁徙而来的深圳人都曾有相同的经历:手持边防证过关来深圳,落脚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办理暂住证,待收入增加、境遇改变后,最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尽各种办法将户口迁入深圳,拿到深圳居民身份证……
1987年,深圳特区内非户籍人口第一次超过户籍人口。1993年来深圳的冯宇回忆到,当时他办暂住证,不仅一年要花费360元,还要东奔西跑盖上11个大公章才能办下来,而且,只要出门就必须随时把暂住证带在身边,以防被公安、联防队员收容遣送……
对于上千万的深圳新移民来说,租房没“升级”成买房之前,就意味着自己还没在深圳扎根,而暂住证没“升级”成身份证之前,就意味着自己还没在深圳立足。薄薄的一纸暂住证,决定了深圳新移民二元结构的命运:进出关、住房、工资待遇、保险、入学、信用标准的差异,犹如鸿沟,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