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解读深圳
《深圳十大观念》 当选“年度特别推荐”(图)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昨日,2011“年度十大好书”决出“年度特别推荐”,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深圳十大观念》凭借极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被评为“年度特别推荐”,这本书也同时以高票入选“年度十大好书”。
11月27日,2011“年度十大好书”评委们经过激烈讨论和最后的投票,决出了最终的“年度特别推荐”,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深圳十大观念》凭借极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被评为“年度特别推荐”,这本书也同时以高票入选“年度十大好书”榜单。
“观念影响中国。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30年特区史上诞生的一批新理念新口号,不独属于深圳。它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改革历程的生动注脚;它勾连着走向开放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也可以沉淀为我们继续迈步未来的独特财富。”评委们在昨日的评选中纷纷对于这本书的内涵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讲述了自己对于深圳观念的理解和现实感受。
具有久远的历史价值和示范作用
《深圳十大观念》的编撰源自“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2010年11月7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等当选“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深圳十大观念》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作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主编。该书于今年5月正式出版,是深圳文化史和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向世人展示了深圳发展的精神脉络和精神坐标,发行已超过5万余册。该书既是“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的延续提升和成果总结,也是对深圳特区30年观念史、思想史的梳理和探讨。
评委刘苏里表示,深圳市能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推出这么一本回望深圳历史,梳理总结30年观念史、思想史的《深圳十大观念》,是应该值得鼓励的。深圳30年的历史,绝不仅是我们表面上所能看到的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景象,也不仅是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历程。作为一个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已经写下浓重一笔的发展城市,深圳给当今的世界或未来的世界留下些什么?实际上最关键的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刘苏里分析说,不管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也不管这个国家或城市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要真正寻找未来的方向,说到底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他坦言:“观念上不解放,精神上不解放,就不可能迈出解放的一步,或者说迈出去也是一个错误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本书是有着久远的历史价值和示范作用的。”
承载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
评委李杨感叹:“《深圳十大观念》这本书我读了之后确实觉得它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书中请来很多重量级的学者,都在进行一种对于现实的切实评议。现在我觉得"模式"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包括"中国模式"、"重庆模式"、"深圳模式"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回避不了,这些问题跟我们知识分子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其中。”对于有人认为“十大好书”评选的评委人文气太浓,李杨颇为认可,并坦言“十大好书评选已经成了我们知识分子进入中国当代聚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而不止是一个聚会”。
评委杨小洲同样对于该书对现实的关注有着深刻印象。全书将每条观念分为故事与对话两部分进行解读。故事部分对观念产生的背景、经过、影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对话部分则邀请了丁学良、强世功、袁伟时、南方朔、任剑涛、秋风、钱文忠、吴建民、朱清时、高全喜等10位国内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学界的著名学者,就每一条观念进行深入解读与阐述。这些解读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杨小洲特别提到,其中袁伟时跟张清关于“敢为天下先”这个观念的对话我觉得写得非常好,袁伟时的一些观点非常尖锐,也具有很高的现实性,针对一些时政问题有着严肃的批评和思考。此外,这本书对于一些以前观念的回顾,包括这座城市建设初建时期的一些观念,都写得非常清楚。
杨小洲认为,深圳有别于其他城市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文化色彩,而这本书就是一本充满着浓厚文化色彩和历史思考底蕴的一本城市历史的观察。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它应该做成精装本。
深圳有包容开放的文化气度
“现在北京等很多城市都在评一个城市的时代精神,而"深圳观念"表达了深圳人对深圳的认知、理解和期待,反映了特区的品格特征,塑造了深圳的形象和深圳的集体人格特征,强化了深圳的城市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具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是深圳的精神图腾和价值符号。”李杨认为,“深圳观念、深圳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我们也在现实中对此有着较深的感受。”
在李杨看来,深圳可以说是一所“公民学校”,是在认认真真地做文化事件,积累文化底蕴,培养公民意识。他曾到深圳宝安图书馆进行多场文化讲座,由于宝安是深圳的农民工相对集聚较多的地方,他们对于讲座的求知若渴让他大受感动。很多来到深圳打工的外来建设者文化程度较低,但同样有着强烈的精神追求。李杨介绍说,宝安图书馆先后请了很多学者,包括格非、韩少功等人来给深圳农民工讲课,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文化情怀,“在这里,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深圳对农民工的文化关爱。”
李杨表示,“几千万农民工在深圳工作生活,刚刚来到这座城市时他们往往对于公民权利、公民责任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但是经过深圳的历练、通过感受深圳文化气息的熏陶,这些人回到原来的家乡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公民意识的现代人,我觉得这是深圳承担的一种责任。所以在《深圳十大观念》里面我看到有一个观念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讲得特别好。这个城市对于外来者是没有歧视,一视同仁的,这也是一座城市包容万象的胸怀和气度。”
点滴中感受深圳观念的魅力
作为一个跟深圳特别近的广州人,评委陈定方自认“跟深圳特别有缘”,因为书她来到了深圳。她坦言,正是在一些观念的影响下,深圳和广州两个城市有很大的差别,而深圳这边的很多观念是比较新的。她仅以开书店为例,“我们在深圳和广州两地的机场都有开书店,但相比较之下,深圳机场在规范、管理方面都很到位。”在陈定方看来,这些具体的细节虽然很微观,但以小见大,透过这些现象看到的还是观念的不同。
李杨谈到,“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深圳观念其实我们在点点滴滴中都能够感受得到。在深圳,有一批富有文化理想的人,我对他们有一份敬意,他们跟在其他城市做文化的人观念不一样,这与深圳开放进取的观念是有关联的,与深圳丰富多元的文化实践是有关联的。我们正在进行的"十大好书"评选,在全国的读书评奖中可谓是一个最认真并最有效率的平台,其实同样是深圳观念在文化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评委止庵曾参加了今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深圳十大观念》座谈会。他表示,“我跟深圳发生联系,都因为书中第五条观念"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他认为,过去的人们爱读书,主要因为读书是有实际用处的,可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入仕。但是深圳讲“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这个态度并不完全是这种“功利性读书”。据止庵观察,深圳所提倡的读书其实是“非功利性读书”,比如每年“深圳读书月”推荐的书,每年评选的“十大好书”,都不是直接有用的那类图书。“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城市,提倡、鼓励和支持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不光是那些仅具实用性的书,实在是一桩善举。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可能到深圳人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读书提高人的修养的作用就能体现出来了。”
(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