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基层拍民生

贵州毕节23年生态建设提高农业保水抗旱能力

中广网 2011-09-26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9月25日,记者在毕节赫章通往乡村见到的山林。

  中广网毕节9月26日消息(记者包云王贵山陈屹)贵州毕节试验区23年坚持生态建设发展道路,大旱之年生态环境转变提高农业保水抗旱能力明显。

  9月25日,在贵州省赫章县平山乡中山村大寨组,村民朱永慧正在收割稻子。望着金灿灿的稻田,朱永慧说,今年这样的大旱年头,当地乡亲们种植的水稻,遇旱有水保收成,这和这些年中山村生态治理,环境转变,河湖蓄水能力增强有着明显的关系。

  朱永慧说,去年自己家的小香稻卖出5元钱一斤,今年别的地方遭遇干旱,估计乡亲们种植的水稻价格会高一点,增收还有希望。

  过去的平山乡,随处映入眼帘的是“庄稼种到山尖”的过度开垦景象,这也正是毕节生态恶劣的缩影。

昔日毕节地区的石山区景象

  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毕节试验区,并提出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之后,毕节人展开了坚定的生态建设步伐。生态不断改善,为毕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88年到2009年,毕节地区每年以人工造林40万亩以上、封山育林15万亩以上的速度发展。23年的努力,毕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群众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已从“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中摆脱出来。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及森林覆盖率分别增长到目前的1620万亩、2092万立方米。

  自然生态的转变为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毕节把生态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农民致富有机结合,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开展了山水林田路的农业综合治理和开发,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并举,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统筹推进,形成了烟、果、畜、蔬、茶、药等特色产业,初步走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发展路子,形成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不误、双促进的良好格局。

  面对这个曾被石头统治的“地球癌症区”今天取得的生态成就,毕节地区林业局总工程师张槐安说,毕节生态建设关键在于毕节干部群众始终把全面开展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使生态建设步伐越迈越快。

  “十二五”期间,毕节地区将加大生态投入和建设力度,营造林400万亩,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责编:陈晓冉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