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助学之星
有一种爱,超越千山万水
中广网 2010-09-12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张俊兰来到凉山孩子们中间 记者 姚文生 摄
张俊兰,天津日报记者,因一次新闻采访活动,而改变一生的足迹。
从采访凉山彝族同胞的贫困生活开始,到誓愿“让我用自己的一辈子来帮助他们脱贫”,她一走就是13年。在这条艰辛孤寂的凉山路上,她从35岁走到48岁,走过了生命中最黄金的岁月,走过了一个女人最灿烂美丽的季节。
在海内外读者和慈善家的支持下,她17次深入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四川凉山,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建立了24个孤儿班,帮助1200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4所院校设立奖助学金,持续资助数千名贫困生,投入助学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目前又有10个孤儿班和女子班正在筹建中。
在这组数字背后,站着怎样的一名党报记者?今年5月下旬,天津日报助学扶贫小分队跟随张俊兰第18次走进凉山,我试图找到答案。
“如果这笔救命钱当时送到,对临终的母亲至少有一点安慰,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5月25日,天津日报助学扶贫小分队一行8人飞抵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用读者捐赠的6万元善款,采购文体用品和生活物资,送往国家级贫困县——布拖县的7所学校和400多户贫困家庭。
5月26日中午,从西昌乘车前往布拖县。西昌距离布拖县114公里,是两个半小时的山路。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沿途峰峦叠起,山路崎岖。在布拖县,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山区占89%。汽车每行进10秒就有一个大的转弯,颠得人五脏六腑翻江倒海。我们不得不几次停车下来,呕吐一会儿,缓缓,再走。
司机老赵说:“这条路是新修的,是凉山修得最好的路。再往里走,有的地方还不通路、不通邮、不通电。”
5月28日下午,在木尔乡一个四面透风的土屋里,张俊兰把12岁的阿木里拉紧紧地搂在怀里,泣不成声。
责编:陈江南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