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村民精神图腾

鏖战百年大旱:他们在干渴的石山区创造了奇迹

中广网 2010-04-1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望着几尽绝收的小麦,朱昌国心情沉重万分

  “一个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用很朴实的语言,给我们上了一课。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这就是贵州精神。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4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视察时,为这个村的干部群众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发展、科学发展而动容。

  鏖战百年大旱:他们在干渴的石山区创造了奇迹

  冷洞村,全省一类贫困村之一,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 80%的面积是石山,没有一块好土,没有一眼泉水,没有一条沟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畜饮水和生产灌溉都靠“望天水”。去年8月以来,持续的干旱让这个村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3月,冷洞村怪石嶙峋的石山,应该是被金银花绿色枝叶覆盖的时候。但在百年一遇旱灾的肆虐下,这个以种植金银花脱贫致富的典型喀斯特山村,成片的金银花濒临死亡边缘,村民面临着重返贫困的境地。

  3月初,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四处察看村里的金银花生长情况:一株株金银花死去,一片片金银花枯萎……一统计,全村的金银花,30%死亡,50%危在旦夕。金银花,可是他们救命的产业啊。

  旱灾之际,村民省下有限的饮用水,挑到山上浇灌,“蒸发得快,水也不够用。”望着自家10亩金银花受旱,村民张邦国的七旬老父张正银老泪纵横:“完了,完了!”

  “金银花的盛花期一般在6年左右,如果干死了再去发展,我们的村民有6年都得过着穷日子,能不能救活这些金银花,这是和我们命运连在一起的事。产业发展了,我就是好人;产业失败了,我就是罪人!我不能当个罪人!” 朱昌国说。不少村民都感到悲观,可能真的要返贫了,苦日子又要来了。

  冷洞人不相信眼泪。朱昌国召集村组干部挨家挨户查水,一统计,到3月6日,全村386个水窖、246个水池,全部蓄水仅剩1200立方米,只够全村人饮用12天,人吃水都困难,金银花浇灌怎么办?

责编:朱婉勤 来源:中国广播网

冷洞村变迁记更多>>

99.jpg冷洞村变迁记

  • 在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冷洞村,恶劣的生存环境曾一度让部分村民绝望。为了“吃上饱饭”,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搬迁到外地,开荒种地。但是,大多数顽强的冷洞人没有放弃,他们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炸石造地,开创了一个改天换地的冷洞村,并由此吸引外迁的村民陆续回迁。

新闻聚焦>>

灾情直击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