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村民精神图腾

山沟沟里的"希望之花"

中广网 2010-04-14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山沟沟里的"希望之花"

  ——记带领村民顽强抗旱的贵州省兴义市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

  新华社记者朱国贤、邹声文、王丽

  朱昌国(穿红衣者)在向村民传授滴灌技术(2010年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俊江摄

  冷洞村,一个藏在贵州黔西南万峰丛中的小山村。

  朱昌国,冷洞村的党支部书记,大山里的一条汉子。

  多年来,这位"倔汉"不怕天、不信命。这次,他可遇上了特大号难题。百年未遇的四季连旱,考验着大伙儿心中的"主心骨"。能不能迈得过,连朱昌国自己都没底……

  悬崖峭壁中,顽强绽放"希望之花"

  大山里的村子,美丽而脆弱,石漠化严重,山不存雨,遇旱即灾。冷洞村的人们几乎年年要与干旱打交道。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从2001年全票当选村支书,"倔汉"朱昌国就带着全村1000多口子,炸石平地,修水池、造水田……祖祖辈辈满山沟里找水喝、连苞谷饭都吃不饱的山里人,一年四季有了水喝,家家端上了白米饭,9年间人均纯收入从400元增长到2600多元。

  全村水窖水池修了几百个。所以,干旱刚开始,朱昌国一点都不急。

  谁也没料到,这一次,竟然是历史罕见的四季连旱!

  去年8月,稻花飘香时,干旱来了。朱昌国带着村民们,用水池蓄水拼命保住了多数稻田的收成。

  收稻种麦,但地太干了,牛拉不动。朱昌国紧急联系到几台微耕机,带着村民打碎干土块,勉强种下麦子。

  没雨,没雨,一直没雨……地里裂开了二指宽的缝隙。

  朱昌国带着村民,不断抽水浇麦地。水池里的水越来越少,地却越来越干。人们用贵如油的蓄水"喂"大的麦苗,一片焦枯!

  被称为人间仙境的万峰林,草木不断枯死,仿佛被烧过一样!问遍所有人,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大旱!

  一向心中有底的朱昌国紧张起来。他把村民召集在一起,提醒大家节约用水,同时给大家打气。他说:"小季无收大季补。只要雨水一来,种下水稻,蓄满水池,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春节时,周边村子已经有人家买水过年了。水利部门的人到各村巡视,看到冷洞村的水窖普遍有水,非常佩服,却也郑重提醒朱昌国,根据预测,很可能要到5月底才会有大雨。

  5月底?1000多号人得再熬好几个月!朱昌国心底里异常着急,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他更加频繁地带着人察看各村的每一个水窖、水池,一遍遍地在心里算计着,全村还能扛多久。

  春节过了。大山里的人们望穿双眼,还是没有盼来点滴雨水。

  正月初八。朱昌国按惯例巡山,查看全村金银花的生长情况。天呀,石窝里的金银花开始蔫了!

  这可要了全村的命!朱昌国的心像扎着一把刀子,一阵阵地生疼。

  8年前,一心想着带领村民致富的朱昌国,把目光瞄准了野生金银花。小时候,他就到爬到崖壁上去采过,两天劳动就能换来一年的学费、书本费。这些年,市场上金银花一直很抢手,价格也高,大量种植还可以防治日益加重的石漠化,应该是个路子。

  朱昌国爬上几百米高的大山,移出几株金银花,回家后自己育苗、嫁接、试种,最终育出了1000多株金银花苗。

  2007年,第一批金银花苗开花了,光一户人家的金银花就卖了好几千元。去年,全村金银花的种植面积达2200多亩,产值近1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来自金银花产业。山沟沟里的金银花,成为名副其实的"希望花"。

责编:陈钟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冷洞村变迁记更多>>

99.jpg冷洞村变迁记

  • 在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冷洞村,恶劣的生存环境曾一度让部分村民绝望。为了“吃上饱饭”,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搬迁到外地,开荒种地。但是,大多数顽强的冷洞人没有放弃,他们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炸石造地,开创了一个改天换地的冷洞村,并由此吸引外迁的村民陆续回迁。

新闻聚焦>>

灾情直击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