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更多>>
- ·完善基础设施 搭建发展平台——“四有一创”打造文明和谐社区纪实
- ·以“四有一创”打造社区建设“承德模式”
新闻聚焦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列表
完善基础设施 搭建发展平台——“四有一创”打造文明和谐社区纪实
中广网 2010-12-10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编者按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旨在建立与承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旅游城市及休闲旅游产业相匹配的《关于推进“四有一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几个月来,我市把社区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四有一创”成果显著,系列探索实践成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民政部等领导的充分肯定,我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省内外一些地方纷纷来我市考察学习。为了更好地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市社区建设,支持社区建设,投身社区建设,今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对我市城市社区“四有一创”成果进行集中报道。
走近市区的社区,总有一幢新颖别致、风格统一、功能完备的紫罗兰色建筑映入眼帘,它们在蓝天白云之下,宛如一颗颗秀美的珍珠,镶嵌在城市楼群之间,格外惹人注目,这就是承德新建的标准化社区办公用房。在这里,社区居民不仅能享受热情周到“一站式”服务,还能在宽广的室外活动场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标准化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是我市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都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使社区更好地承接和落实了社会管理职责。构建起与新形势、新要求及城区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不仅夯实了创建一流文明城市的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还为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加强领导 构筑坚强战斗堡垒
“社区虽小,管事不少”,小到环境卫生、水电暖气,大到邻里纠纷调解、下岗再就业等,都需要社区居委会做工作。近年来,尽管我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但“少人干事、缺钱办事、少场所议事”的现象仍然存在。
为实现社区建设的超常规发展,今年我市出台了《推进“四有一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决定利用3年时间,实现城市社区“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房议事、有章理事”,80%以上的社区创建成为文明社区的目标。
我市启动社区建设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进行规划,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会,探索出台了“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的社区工作机制。市委书记杨汭,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丁锦霞等有关领导还多次到社区基层了解情况,并组织有关人员到社区建设搞得好的北京、青岛等地参观、学习。
各县区也积极行动,加强领导,严格按照“四有一创”要求,认真研究、因地制宜、狠抓社区建设的落实。我市三个区一把手都亲自“挂帅”直接抓,确定区领导联系点,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抓,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创新理念、明确思路,将和谐社区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四有一创”社区建设工程。
好的思路需要贯彻,好的办法需要落实。我市还把社区建设与“创先争优”紧密结合。把社区党建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总抓手,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社区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有效地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
完善基础设施 搭建社区发展平台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切入点,是实现社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居民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载体。完善社区硬件设施是社区提供有效服务、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物质基础。
但是,多年来,社区硬件设施一直是困扰我市社区发展的难点和瓶颈。“我们社区原来处于碧峰门棚户区,是无水、无电、无房的‘三无’社区,社区干部只能借房办公,像打游击一样。”双桥区碧园社区孙书记对几年前社区的情景记忆犹新。
双滦区御祥园社区虽然是2006年才成立的新社区,有34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但是房屋结构不合理,楼道狭窄,光线不足,居民议事场所和党员活动场所面积小,仅仅能满足社区日常工作的需要。
瓶颈如何突破?作为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我市三个区区委、区政府下大力气抓基层、夯基础,不断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不断拓宽社区自身建设新途径。各县区首先对社区工作进行了调查摸底,对社区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有了详实的掌握。通过调查,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落实市委、市政府《意见》的具体方案,细化了目标任务。
有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起来了。
双滦区针对过去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小,无功能分区的弱点,积极筹措资金,整合资源,投入1600万元,通过新建、改造、置换、划拨、房地产商提供等方式,使区内各社区的办公用房面积达到了500平方米至1400平方米。今天的御祥园社区,办公用房达到600平方米,一站式服务大厅宽敞明亮,计生站、活动室、图书室、医疗站、警务室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电子保姆“一键通”便民利民……优良的社区办公场所和硬件设施为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双桥区结合自身是老城区,“欠账”较多问题,各级社区建设专项资金达到2000万元,提出了“科学合理改造老旧社区,高标准打造新建社区,新住宅项目规划、争取好社区用房”确保社区办公场所。碧园社区就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棚户区拆迁改造的有利契机,积极与房地产开发部门联系,落实了社区办公、服务及活动用房91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00平方米。
营子区克服了许多困难,超额完成任务,基本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而且部分社区用房超过了1000平方米。
我市还从一开始就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名片工程”来抓。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的要求,设计筛选出了社区办公用房外观效果图和社区徽标,并确定了紫罗兰色为社区房屋外墙色彩。社区在服务标识、装修装饰风格、一站式服务大厅、制度建设等基本做到了统一规范,社区办公用房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经过将近一年的社区建设,我市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市社区硬件建设投入资金3600多万元,通过划拨、置换、改造、共建、协调开发商等方式解决社区用房价值1.2亿元,有63个社区基本达标,占社区总数的41%。
强化队伍建设 保证社区干部年轻化、知识化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据统计,社区干部涉及到的工作多达130项。昔日在我市社区工作的 “老大妈”们显然已力不从心。
为此,我市不断加大社区队伍建设,着力充实队伍、壮大力量。双桥区通过抓好“两委”班子、党建工作指导员、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努力打造社区工作的“集团军”。双滦区通过“居民自治选一批、后备干部派一批、专业人才聘一批”,认真实施“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优化了社区干部队伍。营子区也通过“选、派、聘”的办法充实了社区干部队伍。通过多种形式,我市各社区让一批年富力强、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员走上社区工作岗位,社区队伍年轻化、知识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重要力量的社区组织建设体系。
各县区还加大投入,解除社区居委会发展的后顾之忧。各县区根据实际需要将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个社区每年经费投入达到2至3万元。同时适当提高了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不但全部达到了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有的县区还达到了本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多数县区还为社区配备了微机、电话、电视,有的还配备了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等设施,并积极探索了“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有偿服务、共享共建等多元化筹集资金的路子。社区脱胎换骨,社区干部也面貌一新,在居民群众心里,社区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
随着我市社区建设逐步走向深入,我市城市社区基强了,本固了,敞开一扇门,能办万家事。居民到宽敞明亮的社区服务大厅,社会保障、信访接待、法律服务、家政服务、社会事务等,都可以一次处理完毕。社区成为了我市和谐城区建设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记者 孙丰
建设与国际旅游城市相匹配城市社区
承德日报评论员
没有文明的市民,没有和谐的城市环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旅游城市。
社区不仅是城市居民休养生息的家园,还是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新形势下,其建设管理水平、服务群众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稳定、干群关系、社会和谐。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定》,休闲旅游业是我市“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打产业。建立与承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社区工作体系,通过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城市精神、树立承德形象,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应有之义。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四有一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各县区认真研究、因地制宜、狠抓落实,全市社区建设工作成效逐步显现。8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最近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要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市开展“四有一创”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有益探索,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践。
我市“四有一创”取得阶段性成果,探索建立了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社区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支部、居委会、服务站(党员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构架,创新为民服务方式,开通了96096社区便民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生活服务、代理代办、监督投诉等几大类近百项服务。把社区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我市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民政部等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内外一些地方来我市考察学习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经验。
全市各相关部门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与国际旅游城市相适应的文明和谐新社区贡献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