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邓建军

中广网 04月19日 14:2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邓建军所在的黑牡丹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剑杆织机,准备转产国际上最优质的牛仔布。面对数十台缺乏图纸,各种电器线路犹如一团乱麻的进口设备,数以万计的芝麻粒大小的金属接点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些机器,闲置一天就会有数万元的损失。邓建军一咬牙,从最基本的制图做起,每天蹲在机器边14个小时以上。1台,10台,50台,面对成千上万的电子元件和细若游丝的控制电路,他拿着放大镜,理清一个,划上一笔。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用湿毛巾捂上一会儿。终于,机器被驯服了。看着这些“起死回生”的机器,工友们佩服地说,邓工了不起。这次维护改造的成功,使得过去名不见经传的“黑牡丹”一跃迈上了世界牛仔布生产的大舞台。

    1996年,公司从比利时进口了一批喷气织机。这些机械最关键的部位是一个如同肥皂盒大小的传感器,由于这是纺织机器的核心技术,在安装时外商拒绝提供这方面的技术资料。于是,这些本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的先进设备,却成了“久治不愈的病人”。

    邓建军决定立刻动手“医治”这批设备。经过反复测算,邓建军发现,原来是线路板中一个小零件会因为机械的高速震动而损坏。这样一个极不起眼的零件,生产设备的比利时公司竟向中国企业开出了1万元的天价。而在国内的市场上,这些器件有的只要1分钱就能非常容易地买到。

    敢于向进口的“洋设备”开刀,敢于冲击纺织行业难题是邓建军的“牛”脾气。染整行业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薄弱环节,主要被色差、缩水率等问题所困扰。邓建军发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与同事们在酷热难当的车间里一起熬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调试,通过运用电子技术与气动技术的完美结合,终于将预缩率精度稳定控制在了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

    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共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23个,参与技改项目近500个,独立完成150项,其中仅染浆联合机——车速改造技术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在邓建军的影响带动下,黑牡丹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科研组,另外7个各种类型的学习科研小组,遍布各个车间,担负起全厂设备的保养、维修和革新。作为母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聘辅导员,邓建军一有时间就会回到这里,把所学、所悟与“邓建军班”的同学们一起交流。他告诉同学们:知识和技术才是工作的“发动机”。

 

责编:何微 来源:新华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