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草鞋书记”邓平寿

中广网 04月19日 10:0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为了虎城百姓能尽早过上好日子,邓平寿每天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马达。人们常常看到,白天跑了一天的邓书记,夜晚他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到很晚。这时的他总在做两件事:一是打电话,17个村的村主任挨个打一遍,询问各村的情况,交流他白天看到的问题。由于他天天晚上打,以至于全镇村干部的电话号码烂熟于心,有谁打电话找不到号码就问邓书记,久而久之,人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活电话簿”。第二件事就是读书,特别是农业技术书籍。他说:“给群众办事,不懂技术,就会说外行话。” 2006年,《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为干者呼”的文章,他组织全镇干部学习,手拍着桌子激动地说:“干部,干部,就是要干!不干,你是哪个部?”他把这篇文章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

    邓平寿的节省出了名。他在县里开会,总是当天赶回,一年三四十次会,最多住宿两三晚。1999年,他带领镇干部职工10多人到宜昌、武汉考察企业和集镇发展,全部利用晚上乘车坐船,还舍不得买卧铺,大家挤在过道上打盹。原计划6天的行程仅用了3天,节省开支5000多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邓平寿,在另外的时刻却是出手大方。镇里有块“永不消失的光荣榜”,榜上公布的都是捐款人员及数目,邓平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每年不少于5000元。而到他去世为止,他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900多元。

    谈起父亲,女儿邓巧娟总是忍不住泪水涟涟。为了让虎城这个梁平县最边远的乡镇每村、每组都通水泥公路,父亲没日没夜地工作,拿着不高的工资每年都要捐款上千元,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最贵的一件衣服是她为父亲花90元买的风衣,而只有在重要的场合父亲才穿。

    巧娟工作后,宿舍和父亲同在镇办公楼里。每天早上, 邓平寿都会早早起床为女儿做好面条,还让女儿对自己的 “厨艺”多提意见。巧娟忘不了父亲的话,“现在我把手艺练好了,等退休之后我就在街上开个面馆,煮面卖”。

 

责编:何微 来源:新华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