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秦文贵

中广网 04月10日 10:2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秦文贵。 新华社发

  中广网北京4月10日消息 他将人生最美好的17年青春留在了我国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他拒绝国外石油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选择报效祖国的石油事业;他扎根戈壁荒原,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苦干、实干中锻炼成长的闪光之路。

 

  秦文贵1961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学科带头人”。

 

  秦文贵生长于河北省平山县树石村,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1982年,21岁的秦文贵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钻井工程专业毕业后,满怀一腔热情,奔赴远在大西北的柴达木盆地,来到我国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青海油田工作。

 

  青海油田所在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被称为中国西部的“聚宝盆”。然而,这里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命的禁区。

 

  刚刚来到柴达木盆地的秦文贵头昏脑涨、胸闷气短、鼻血不止、辗转反侧。但凭着坚定的信念,秦文贵从这里开始了由一名大学生向柴达木石油人的转变。

 

  秦文贵在钻井战线的长期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在实践中,他深深感到,石油工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当义无反顾,肩负起这个重任。他刻苦钻研技术,勇于探索,顽强攻关。在秦文贵主持下,青海油田先后完成了高海拔地区油田多项科研项目,推广了数十种新技术、新工艺,破解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使两个月在青藏高原打成一口井的梦想成为现实。

 

  他主持完成的钻井简化套管科研项目,成功打出4口深开发井,每口井节约技术套管2500米,节约综合钻井成本近700万元。在攻关的180多个日日夜夜里,34岁的秦文贵一头黑发竟成花白。

 

责编:何微 来源:新华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